logo

传统优势夺金项目缘何“失重”———港城青少年军团参战第十九届省运会观察(二)

【连网】□ 肖婷婷 李岩

在刚结束的省运会上,传统优势项目除投掷项目“一枝独秀”外,作为我市历届省运会夺牌争分的主力项目———排球、篮球、赛艇等表现平平,成绩一般。与上一届省运会相比,我市奖牌数、积分数,均处全省后列。传统优势项目缘何“失重”?

传统优势项目表现平平,夺金项目大幅减少

在上届省运会中,我市网球、花样游泳、赛艇、武术和篮球等5个项目均有获得金牌,而在本届省运会上,这5个项目则没有金牌入囊。“原本有实力进入前三名的2001-2002年龄组篮球队,因队员注册问题导致4人不能参赛,严重影响了成绩;具有争夺冠军希望的2000-2001年龄组男子排球队,因主力队员赛中受伤,最终也只获得第六名;网球选手因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落后,导致原本的第一名落到第二名;花样游泳与对手实力相当,却只获得了三块银牌。”市体育局竞体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具备夺金实力的项目普遍发挥不佳,直接导致了本届省运会金牌总数大幅度下降。

除上届夺金项目大幅减少外,原为我市优势的柔道、摔跤、举重等重竞技项目,也存在日益边缘化的特点,参赛人数严重不足。其中,柔道项目在我市仅有4人参赛,举重5人参赛,击剑参赛人数也只有7人。“参赛的人少了,夺金的机会也就少了。”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根据本届省运会的设项,田径共121块金牌,游泳88块金牌,皮划艇和赛艇共计48块金牌,三大基础项目,共设257块金牌,我市只在田径的投掷项目中获得6块金牌,游泳的最好成绩也只是铜牌。因基础大项的夺金能力太弱,直接决定了我市竞技体育排名只能在全省后列。

“本届省运会,我市优秀的选手只集中在田径的投掷和拳击等个别项目上,赛会所评选出的未来之星人数也是全省最少的。”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级教练员带出的能够争金夺银的尖子运动员严重不足,这无疑限制了我市竞技体育水平的发展。

周期内保障体系有所欠缺,影响备战成效

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是系统的工程,既非一人之力,也非一时之效所能达到的。“在本届比赛中,我市具备夺金实力的项目表现平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运动员竞技水平不佳,而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又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市体育场馆中心主任史庆磊说。

市体育场馆中心,是我市业余训练的主阵地,其管理的体育场、游泳馆和郁洲健身中心,常年驻训游泳、花样游泳、网球、篮球、排球等,这些都是我市优势项目。而在第十九届周期,由于新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从2015年底,南广场陆续拆迁,只能在其他地方的非专业场所进行训练,极大影响了训练的成效。“南广场拆迁后,市篮球训练队到处打游击战,这阶段在这个学校训练,下阶段又转战到另一个学校训练,甚至有的队伍在本周期内变动了四个场地。而为了不影响相关学校的正常教学,每个星期也只能训练2至3天。”史庆磊说,“外迁到普通学校的队伍训练场地,因教学的矛盾,难以保障到位。在训练场地没有确定时,耽误了太多宝贵的训练时间。”

竞技体育是高投入项目,它包括了训练与康复器材和设备、伙食营养、科研手段、外训以及交流比赛等多方面的投入。在我市,竞技体育投入不足一直为圈内人士所诟病。“十多年来,我市执行的是运动员每天15元的伙食标准,在物价水平高涨的当今,普通学生吃饱已经有难度,更何况是长期进行高强度训练、高消耗、长身体的运动员。以自行车训练为例,队员一天平均下来得骑行100公里。”田径教练张建兵说,“训练队的队员都处在长身体的时候,且运动量非常大,试问15元的伙食标准如何能够?”

在器材投入上,我市也存在严重不足。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今年省运会上,市自行车训练队的参赛装备还是从外地借来的。“在上届省运会自行车项目中,各兄弟城市所用的参赛装备是统一的,今年的省运会则放开了对比赛器材的限制。不少兄弟城市都换上了高配置的竞赛用车,有的车价格甚至在几十万元。而我们的参赛装备———自行车车架是上个周期的,车轱辘是从外地借过来的。”市体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因器材差距的原因,我市的队伍从能够争金夺银的劲旅,变成了边缘化的队伍。此外,我市每年用于训练和比赛的费用在500万元左右,只有周边城市淮安、宿迁的一半,盐城的三分之一,与苏南城市差距更大。投入不足既是水平提高不快的重要因素,也影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潜力。

中坚教练缺乏,优秀运动员来源渠道仍待拓宽

“业余体校的工作很辛苦,基层教练承受的压力也是巨大的,面对事业与生活的多重压力,不少教练员表现出力不从心。”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时常有教练员常年带领队员驻训在外,顾不上家庭和孩子。如今,这种情况已很少见,教练员普遍训练积极性不高,训练手段和方式比较传统、保守,训练质量提升不快。“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市教练训练质量督查体系没有建立,缺乏与之相应的激励制度。”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教练员队伍正在遭遇断档瓶颈。年龄较大的高级教练普遍不在业余训练的一线工作,年轻的教练员成长缓慢,年富力强的中坚教练极为缺乏。

“如今,市运动队优秀运动员来源渠道非常狭窄,各县区对全市竞技体育的支撑作用几乎丧失。”市体校副校长李岩表示。我市各县区的业余体校,因合并办校等多方面的问题,多数已经名存实亡,基本上没有在训的运动员,全市也只有灌南县体校在被其他学校合并后坚持运动选材和最基础的训练。“现在选过来的运动员几乎都是无基础的,进到市队以后都是从最基础的开始训练。而在一个周期内,想要立即出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张建兵表示,若县区体校能挑起大梁,将对全市的业余训练体系的丰富和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照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发展要求,从第十七届省运会周期开始,我市逐步将三大球等项目驻训转移到普通的学校。“通过体教结合,小学二年级我们就对孩子进行训练,可到了初三,就会有不少孩子选择放弃。而只要有一个孩子放弃,就可能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成绩。”市篮球队教练王钰铧说,部分家长让孩子参加训练的初衷只为锻炼身体,不愿意走高水平运动员的道路。事实上,体教结合政策呼声已久,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难以落实到位,训练和学习的矛盾仍然突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