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港城体育志愿者队伍如何“转型升级”

【连网】□ 肖婷婷

 最近一段时间,何引丽因在苏州(太湖)马拉松赛上“扔国旗”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志愿者也因在选手冲刺阶段“递国旗”而屡受质疑。一时间,有关志愿者、主办方不专业的消息甚嚣尘上。那么,港城体育赛事志愿者现状如何?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又存在哪些难题?

大中专院校学生和协会人员成主力

近年来,随着徐圩马拉松和花果山越野赛的举办,越来越多的大中专院校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比赛中。他们分工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尽己所能地将比赛保障好。比赛中,他们承担的不仅仅是辅助角色,而是一支集智慧、能力、应急等功能于一身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此前的徐圩马拉松比赛中,我们将青年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委托给团市委,由他们到全市各大中专院校进行志愿者招募。”徐圩新区文教局局长孙浩介绍,在去年的徐圩马拉松比赛中,共招募到1700余名赛事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或为跑者加油鼓劲,或在收拾垃圾,又或在维持秩序……

杨东是电大的一名毕业生,现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中的一员。在生活中,他热心公益,积极参加各项志愿者活动。2015年、2017年,在团市委的组织下,他顺利通过招募,成为两届徐圩马拉松比赛的一名志愿者。“之所以报名赛事志愿者,一方面是因为我喜爱运动,想为参加的选手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把志愿活动当成自己宝贵的经历。”杨东介绍,不仅他是赛事志愿者,身边不少同学都有参加赛事志愿活动的经历。

今年年初,我市成立了马拉松协会,吸引了大批马拉松爱好者参与其中。马拉松协会副会长刘彪介绍:“在比赛筹备过程中,协会内不打算参跑的人便会自告奋勇地报名担任志愿者。”市体育总会秘书长陆剑兵表示,除了学生参与到赛事志愿服务中来,各个体育协会的会员力量也不容忽视。“今年我市举办了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置了38个全民健身项目,其中不少项目均交由协会承办。也就是说,不少协会内部人员扮演起了志愿者角色。”

缺乏专业稳定的赛事志愿者队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徐圩马拉松比赛的学生志愿者在“上岗”前进行了三轮的“岗前”培训———先是由市志愿者协会对学生们进行志愿服务精神、理念以及相关内容宣教;其次是组委会根据志愿者具体分工,分门别类地进行培训;最后一轮是实地训练。可即便如此,面对各种突发情况,还是会让学生志愿者手足无措。

“在去年的徐圩马拉松志愿服务期间,曾遇到一名运动员崴了脚疼痛难忍,当时整个人都懵了,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杨东说,短暂、突击性的临时培训并不能一下子就消化吸收,理论上的教学与实际操作还是有差距的。

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港城从事志愿服务的人并不少,但多集中在环保和帮扶等领域,专业的、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体育志愿者还是少数。“在志愿服务发达的西方国家,大多有专门的体育志愿者机构与队伍,为大型体育赛事、大众体育和社区体育提供专业的志愿者服务。”该负责人说,“体育志愿者最好要有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但我们组织过程多是高校招募,很少有专业的体育志愿者队伍,从而出现学生志愿者热心有余但专业知识不足的状况。”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的志愿者组织整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仅数量匮乏,专业性不高等问题也比较突出。正因如此,2017年8月我国出台了《志愿者服务条例》,以此来规范志愿者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志愿者服务条例》第16条明确规定:“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需要专门知识、技能的,应当对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

“不仅专业性缺乏,人员的稳定性也不容乐观。大多数赛事都是临时招募,赛事结束后,志愿者就回到原先岗位。”该负责人介绍,“高校的学生是‘流水兵’,去年招募的马拉松志愿者也许明年就毕业离开。也就是说,明年的徐圩马拉松,我们得再次招募‘新人’,再次进行从零开始的培训、实战,造成资源浪费。”

志愿者发展受制于本地赛事

事实上,赛事志愿服务体系滞后于大型赛事发展,却又与大型赛事发展亦步亦趋。市体育局经济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国家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后,港城的体育赛事数量快速增长。但这些赛事多集中在“自娱自乐”阶段,缺少与周边甚至全国、全世界互动性、交流性的大型体育赛事。某种程度上讲,港城的赛事志愿者组织发展受制于本地赛事开展情况。

“一方面是本地的高校少,另一方面是大型赛事活动少,这就直接决定了港城赛事志愿者发展现状。”该负责人坦言,要想让志愿者体系化、连续化、专业化发展,还得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中的竞赛表演业。

在港城,应围绕山、海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沿海、环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重点扶持海滨大道自行车和马拉松赛,云台山山地马拉松、山地自行车,花果山越野赛等品牌赛事,积极培育龙舟、帆船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体育赛事。赛事“活了”,志愿者队伍“实战”的机会便多了,长此以往,便可倒逼志愿者队伍“转型升级”,进入一个更加完善、全面、规范的阶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