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留住创新人才,港城还需做些啥?

【连网】□ 周莹  孙冬妍  文/图

近年来,各个城市的抢人大战越发激烈。连云港也不例外,纷纷启动各种各样的抢人秘籍。如何将抢来的人才留下来,是港城创新产业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专家表示,如今,创新人才不仅要有用武之地,还需要有创新的小环境,让创新之路越走越宽敞。

创新人才需要创新小环境

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创新要素,然而因为城市科教资源比较薄弱、城市产业发展不快等因素制约,我市创新人才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的情况。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高层次研发人才不足和基础科研人才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市不仅出台了一系列科技人才招募计划,还打造了众多科技创新平台。近日,笔者走进市高新区科创城采访时,发现港城新一代的科研人才平均年龄已经从45岁下降到35岁左右,年轻的科研人才正成为港城创新的主流人群。同老一辈研发人员埋头做研发的时代不同,这群新的科研人员成长在信息大爆发的时代,他们对于信息的敏感度远超过前辈。“我们对于发论文当然看重,但是研究的领域更加同生产接轨”“信息正在成为新一代科研人员最重要的研发工具”“平台很重要,特别是共享平台”……在采访中,很多人认为,连云港要想留住研发人员,首先必须要打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

当前,我市几乎所有的园区都建有科技孵化器,但是这些孵化器在某些地方仅是房子,距离科技人员需要的创新环境差距还比较大。目前,我市要在这些孵化器内打造创新体系。这种创新体系需要公共和私营研究机构、企业、风投资本、专业配套服务相互勾连,以经济利益为基础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价值链。其中高校、研究机构和创新型企业是创新活动的“发球手”,风投资本则是“接球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风投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们可以把实验室产品接轨市场,而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发现最新的科技成果,而企业则可以将那些符合市场的实验室产品供给到需要的地方。

打造符合港城需求的创新平台

当前,科学家创业正在成为热潮。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角色转变难度非常大。在港城创业的许恒皓说:“当我在实验室工作的时候,我根本不会考虑这个仪器多少钱,仅会考虑这个仪器是不是最好用的。然而,当我在企业工作的时候,我需要考虑如何用最低的价钱购买最好的仪器。这种思维模式转变,最初让我很不适应。”

为了让更多科学家更加适应市场、推进创新活动,国内很多城市都会不计成本地建设众多的科技平台。这些科技平台就像一个巨大的实验室,创新者可以在这里做实验,将实验室产品小试、中试,并最终推向市场。例如苏州和上海合作建立了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协同发展服务平台,而成都建立了科技共享的大数据平台。而美国政府为了推进创新,借助大数据技术,将纷繁复杂的数据转化为切实可用的信息产品以及开发知识,帮助年轻的科学家快速寻找到创新的热点。

如何打造符合连云港需求的创新平台?专家表示,首先是吸引更多的大学来连云港建立研究生院或者博士生培养点,这是连云港创新的基础,而这些研究生院和博士生培养点本身就是最好的创新平台,因为它们可以源源不断供给最先进的原创基础研究。其次要不断提升区域教育水平,特别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的教育,因为这可以为连云港创新供给最出色的人才。再次要打造园区的科技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包括互联网、大数据、公共实验室等平台。特别是新一代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因为强大的数字化信息化世界已成为民众和企业不可或缺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因此扩大无线网覆盖区域,提升宽带速度,保证高速网络和拓展学校、图书馆链接端口等都将是政府之后的工作重点。

建立吸引科技人才的城市环境

“我是因为孩子而离开”“我离开的理由是父母年龄大了,我们需要更加优越的医疗条件”“我离开这里的理由是因为这里的房价”……笔者采访了几个曾经在连云港待过的年轻创新人才,他们最直接离开的理由并不相同,但是供给不足的城市公共设施是他们离开的理由之一。

西雅图是美国最重要的创新基地,聚集了微软、波音、亚马逊等全球知名企业。然而,很多人抵达那里生活的理由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大公司,那里丰富的饮食、艺术和文化背景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例如公立学校和运输设施)几乎所有这些对高科技劳动力都有很大的吸引力。三角研究园同样是这样,这里虽然聚集了一批大学,但是最终打动创新者的却是一个生气勃勃的环境,因为这个地区拥有改建后的仓库(使生活成本可承受)、活力四射的艺术和文化背景以及露天娱乐设施。正如在那里生活的科技人员说的,“不仅是适宜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而且是适宜活动的地方”。

作为立志于打造创新之城的连云港,不仅要加快短期见效的科技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为创新者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更加出色的创新环境。首先,通过激励奖励手段来激发民众的创造性,要努力支持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以及社会各个层面的创新行为和比赛,激活城市的创新氛围;其次要通过各种项目活动、众包和公众科学来挖掘潜在的创新人才,例如增加学校课堂和课后项目,增加女性和少数群体的项目参与机会,设计与公众共同创造的项目活动等。再次要通过廉价公租房等方式,帮助年轻的科技人员扫除创新创业路上的各种障碍,帮助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激发全民投身于创新之中,以提升城市竞争力。此外,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娱乐的内涵,也有助于吸引年轻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