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创新沃土该如何培育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系列观察(二)

【连网】□ 周莹 连科 文/图

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承诺将培育城市的创新沃土。然而,在落实的过程中,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对于经济发展不强的城市。财政实力、人才资源、科教资源、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城市供给需求不足,让这些城市的创新成本远大于其他城市。专家表示,为了生存,企业必须强化自身革命,用创新写就企业发展的历史。

■ 创新让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不做创新,企业只能等死。”在采访港城龙头企业时,笔者经常能听到这句话。改革开放之初,港城有汽车配件厂、卫生纸厂、压力容器厂等国内知名的企业,然而因为机制不活、缺乏创新,这些企业均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一批追求创新的企业不仅生存下来,而且均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分析表示,连云港科教资源不发达、市场空间小、发展资源要素少,如果走传统路径,企业生存都困难,更不要提发展了。今天连云港崛起的本土企业,均呈现出良好的创新力,是因为他们深刻认识到企业发展的地域特点,深刻认识到必须通过创新,走不寻常路。当创新让其在市场站住脚跟,成为别人第一选择时,企业自然能生存发展。

正大天晴负责人回忆正大天晴创立之初选择肝病药物领域时,直言不讳地说:“当时我们如果做普药,早就没有我们生存的空间了。正是因为我们选择技术难度大的行业,才让正大天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一直引领中国肝病行业技术前沿潮流。”

这样的观点同样被中复连众负责人乔光辉认同,他告诉笔者:“作电机叶片的企业很多,我们要想生存,必须牢牢把握住技术优势,并一直占据行业最前沿,才能让其一直成为客户不二选择。”

专家表示,连云港人才优势不突出,科教资源不发达,公共服务水平比较薄弱,却诞生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关键就是这里有一群坚信创新改变命运的企业家,这是连云港发展创新经济的根本,也是连云港培育城市创新沃土最宝贵的资源。今天,连云港正在推动新一轮创新经济落地,必须要强化对企业家培养,让创新成为连云港企业家最独特的气质。

■ 政策要供给到企业创新需求端

笔者到企业采访时,听到许多关于“雪中送炭”的故事。“我们到连云港最关键的原因是连云港财政局和发改委给予我们现金支持”“我们是从连云区给的26亩地发家的”“科技支持资金让我们坚定科技创新之路”……创新从来都不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产业单打独斗的,一定是一个认可创新的城市生态系统支撑的。最初可能就是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认可的理念、一块划拨的地块。正是这样的帮扶,让很多连云港本土培育起来的创新企业不愿意离开连云港。

至今,莫纳生物负责人之一的许恒皓依旧念念不忘创业的第一步是因为连云港财政局和发改委的资金支持,让其坚定留在连云港发展。许恒皓回忆说,当时刚刚回国的他考虑到北上广等大城市发展,然而连云港的一笔投资资金注入让其坚定在连云港发展,并创办了脂立方。如今脂立方已经变身莫纳生物,成为港城生物医药领域重要企业。

今天,港城很多企业家谈及其创业的故事,依旧念念不忘的是当初政府的支持。

专家表示,今天,我们提出经济要服务于需求端。其实做创新经济更是这样,如何培育创新经济的沃土,关键就是摸清楚企业创新的需求端究竟在哪里?如何服务到企业需求端上?与此同时,要给予企业创新的宽容度,要鼓励企业开展力所能及的创新,积极破解行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此外,还要根据国家要求,确保相关的科技创新奖补政策落实到位,激活城市创新氛围。

■ 提供适合产业发展的城市环境

“在南京聘用一个人才大约需要20万元,而让这个人才到连云港来,起码需要30万元。”虽然仅有300多公里的路程,但是企业却需要多付出10万元的人员开支。专家表示,关键是企业用人需求已经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而究其原因是人才少,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需求的人才少。

为什么人才不愿来连云港呢?在采访中,笔者发现更重要的是公共服务供给还不到位。专家表示,这一系列问题并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关键就是如何让高层次人才来到连云港,并愿意留下来。其中最核心的还是发展产业。没有产业就没有财政收入,没有财政收入,城市可以利用的资金就少,城市公共服务上不去,人才就不愿意在连云港“安家”,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当然在做好产业的同时,关键是做好教育和卫生两大社会公共需求,特别是教育。连云港发展创新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高校院所资源,连云港要加快用创新思维,吸引相关产业配套的高校院所来连云港建立基地,强化内生人才培育机制。毕竟目前国内外知名的产业创新基地几乎都配备创新院校。例如瑞士的巴赛尔、美国的北卡等地区,没有高校资源发展创新经济难度太大。要勇于拿出发展资源,集聚教育资源,发展创新经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