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电商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我市电子商务发展观察(二)

【连网】□ 王怀诗 仲恺 王雅萱

 我国于1998年3月完成全国第一笔互联网网上交易,与此相比,我市2005年起才陆续有企业借助淘宝等平台探索电子商务应用,电商整体起步较晚。紧跟全国电商发展趋势,“触网”之后,我市电商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全市网络零售额稳步提升,但我市电子商务发展与全国、全省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制约着我市电商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需突显优势特色产业

就省内电子商务发达的城市而言,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南京的数码家电、苏州的服装鞋包、无锡的服装家具、南通的家居家纺、徐州的家具百货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南通仅家纺城就集聚了家纺企业3000多家,各类经营户8000多家,市场年成交额700多亿元,产品除了畅销国内各地,还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家纺”似乎已经成了南通的代名词。综观电子商务发达城市,无一不是依托特色优势产品形成电商产业集聚,从而抢占市场份额的。

而我市除了东海的水晶制品,有相当一部分电商企业销售初加工、低附加值的产品,产品可替代性较为明显,竞争力也不强。即便是已经形成一定效应的灌南食用菌产业和赣榆海鲜电商产业,也或多或少面临着发展难题,而海州除了电商服务产业,同样缺乏区域特色电商主打品牌。这些都影响着我市电商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不仅如此,作为重要的开放城市,我市跨境电商业务发展也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根据相关部门介绍,我市自2016年被列入省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后,虽然也建成了2个跨境电商产业园,但总体规模偏小、业务量不大,许多涉及进出口通关的基础性工作仍在推进中。

电商发展规模有待扩大

在海州区的多个镇村,不少回乡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乘着“互联网+农业”的东风,把当地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远销到了祖国各地,但规模都不是太大。据市商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小微电商企业数量众多,但总体来看呈现起步晚、规模小、分布散、档次低等特点,且缺乏聚合发展效应。

“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一根网线+一台电脑+几个人’的初级业态,全市年交易额过亿元的电商企业有18家,但过10亿元的企业仅有天马网络1家,没有形成百花齐放、百企争先的发展格局。”该负责人介绍。与此同时,我市传统制造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也低于苏南、徐州、宿迁等地,且大多处于门户展示、贸易撮合等阶段,尚未完全与企业自身供应链深度结合。

事实上,不仅是企业电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较为突出的不平衡现象。就全市而言,东海县、海州区电商发展成绩相对领先,占全市网络零售额80%以上。具体到基层乡镇,电商发展情况同样是千差万别。灌云县伊山镇、东海县曲阳乡等乡镇电商发展特色明显,灌云县伊山镇在2017年底便实现了全镇34个行政村“村淘”全覆盖,2018年全镇电商活跃用户12.4万人,寄出包裹近1578万件。但与此同时,仍有许多乡镇对电商发展缺乏敏感、缺少思路,推进成效不明显。

配套服务体系亟须完善

发展电子商务,离不开物流、人才等要素的支撑,而我市目前的相关配套体系仍不够完善。“从物流要素看,配送体系还不健全。”该负责人坦言,我市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部分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冷冻保鲜设施匮乏,农产品在采选、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耗过高,造成物流成本挤占利润的现象。

目前,我市村级除EMS依托邮政支局实现100%覆盖,“三通一达”等其余快递品牌均未实现村级全覆盖,不少行政村仍存在物流服务空白,导致农民无法享受网购的便利。庞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未被挖掘,工业品下行的“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的“最初一公里”仍待进一步打通。

“另外,从智力支持看,电商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也相对缺乏。”该负责人说,虽然当前大学生、返乡青年创业热情高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缺失的尴尬,但我市电商人才培育供给依然存在较大缺口,特别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的缺失,直接影响了电商服务业的高端化发展。“不仅如此,对比省内发达地区,我市电商行业公共信息平台、代运营、网店设计和产品包装、行业研究等服务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分布零散,专业化程度不高,对传统企业的服务带动作用不强,所以电商营商环境也有待完善。”该负责人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