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装备制造被认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考验一个地方制造能力的重要标志行业之一。今年上半年,港城风电装备企业积极抢抓国内政策红利,赢得了发展和创新的“满堂彩”。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因为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等问题,港城装备制造产业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港城装备制造产业如何聚合“内核”,重新出发?
装备制造 港城工业持续追求
如果能在空中看港城,在市开发区上空,你肯定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巨大的叶片在试验场上下摆动。这是中复连众叶片试验台区域。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制造的叶片性能,中复连众在该区域打造了多个实验平台,其中包括国内首个全自动液压加载的10兆瓦试验台。该试验台一侧可进行叶片全尺寸静力试验,另一侧可进行叶片全尺寸疲劳试验。最大可以完成长度为120米、根部直径为6米、根部最大弯距为120000千牛米的叶片全尺寸结构试验。中复连众技术总工介绍,此试验台采用计算机控制,自动分级加载、保载和卸载,自动记录加载载荷、叶片变形、应变等试验数据,控制和测量精度高,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中复连众是港城装备制造产业佼佼者。作为一家依靠玻璃钢产业发家的企业,中复连众不仅坐稳了自己的老本行,还在叶片制造领域赶超国内同行,并成为风电叶片制造的领军企业。
不仅仅是中复连众。2019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业162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6.7%,实现产值263.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9.7%。市工信局转型升级处处长安尚锐介绍,我市的装备制造集中在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已有一批行业地位重、竞争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重点企业。
港城装备制造中明星企业不少,天明机械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氨纶纺丝卷绕机成套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90%;鹰游纺机的“纺织专用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中复连众的“海上风机叶片”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并成为国内首家获得DNV·GL工厂认证证书的叶片制造厂商;以远洋流体、振兴石化等企业为主的流体装卸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其中远洋流体的“LNG陆用装卸臂”填补了国内空白。在看到明星企业的同时,笔者也发现,港城装备制造产业存在“小、短、高、低”的短板,即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产品生产能耗高、商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产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产业总量小、增长不快等因素制约。
如今,装备制造正在迎来智能制造新机遇。这是制造业迎来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将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也将有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卢山表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其发展也为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我市装备制造产业一直是区域经济的短板,当下相关园区应加快突破,在该产业领域强化招商,增强港城工业之基的发展能力,提升装备制造的制造水平。
避免产业空心化 让科技赋能制造
今年3月,国电动力和东南大学联合攻关的高效高可靠风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及应用摘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今天,风电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发电力量。然而,因为成本高、容易受到外界恶劣环境影响等因素,影响了风电发展。为此,东南大学和国电动力连云港公司研究发现,提升风电机组年发电能力是降低风力发电成本的有效途径,双方从提高风电机组自身运行效率和减少机组停运时间两方面入手,破解行业难题。通过联合攻关,该项目解决了最大风能跟踪和风电机组疲劳载荷抑制之间的矛盾。其传动链疲劳载荷减小20%以上,单台机组日均故障率降低95%,年发电量增加5%。
这是港城装备制造企业主动攻关行业关键项目、实现企业制造能力提升的重要例证。目前,全市装备制造业共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个。一批装备制造企业成功研制碳纤维成套设备、大功率叶片、6MW海上风电机组、多功能钻机、高端智能采煤机、智能机器人等填补国内空白的成套装备。天明装备有限公司的高端刮板输送机成套设备出售给美国矿业巨头博地能源公司,开创了中国刮板输送机成套设备出口美国的先河。截至2019年,全市共有32个产品获得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认定。
在智能制造的新时代,港城企业纷纷开始通过生产工艺的重塑,改变企业生产模式,降低企业次品率,破解企业高端蓝领用工荒等问题。然而,同龙头企业相比,我市装备制造中的小微企业不仅创新能力弱,其对接智能制造的热情和勇气也存在不足。
“动辄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投入,并非是大多数中小企业所能承受的。”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监事、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院士看来,因为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四缺”的情况,即缺乏信息化技术基础、信息化人才、懂信息化的经营管理团队、领导信息化的企业家,这就让他们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造成本难以控制,自身没有能力进行智能化改造。与此同时,不少中小企业从事低端加工,利润薄,资金积累少,行业波动大,企业担心投入高回报慢、自动化生产线改造后停机影响交货等问题,难以大规模投资智能制造。
面对这样的压力,我市相关部门主动作为。一方面,市科技局组织装备制造企业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为企业补课“创新”。另一方面,市工信部门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帮助企业在内部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协调推进,让企业主动拥抱新生产模式。此外,我市多次召开智能制造分享会,让龙头企业现身说法,鼓励中小企业主动对接机遇。
联通产业链 打造创新链
回顾连云港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连云港一直对制造业充满追求。在晚清兴起洋务运动、推动实业救国的背景下,沈云霈、许鼎霖等士商名流就在海州兴办电灯业等企业,开创了港城制造业发展先河。随着制造业发展,美商花旗保险公司、日本太平洋保险公司、德商的储蓄机构等也纷纷到海州拓展业务。解放后,连云港建成了变压器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使连云港成为当时江苏重要的生产原料基地和半成品、产成品加工基地。较为完备的制造业让连云港GDP仅次于苏锡常宁。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我市经济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速度不快。徐州的重工、扬泰的造船、苏州的计算机、盐城的汽车等装备制造产业风起云涌,港城装备制造产业逐步被其他城市赶超。在观察这些城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模式时,我们发现,苏南和浙江等地装备制造产业是按照社会化大工业的内在要求,推动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形成了集中发展的块状经济,区内企业分工协作体系健全,原料产品相互衔接,生产和交易成本大幅下降。他们对内相互联系,对外抱团发展,共同面对市场竞争,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了绝对优势。目前,我市的装备制造产业还没有按照这种模式集聚,从而造成了行业缺链问题。
为此,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建议,我市集中攻坚一批“卡脖子”技术,力争装备制造关键核心部件、智能装备和智能工业软件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实现以智能化引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着力引领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与此同时,加快装备制造补链、强链工程,增强港口与产业之间、开发园区之间、园区内的企业之间有效关联,提升装备制造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让更多的企业在城市内部实现供需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