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耕耘未来产业 打造新竞争力——激活发展新动力系列观察(四)

【连网】连云港地处江苏北部,背靠长江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区,承接“一带一路”、自贸区、沿海开发、创新试点城市等诸多利好机遇,如何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呢?随着我市“十四五”规划进入征求意见期,港城未来产业如何布局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gb04观点c

基于战略高度考虑产业布局

当前,港城正在积极谋划未来产业。什么样的产业更加适合连云港,这需要基于连云港发展现实和战略位置考虑。

我市经济专家表示,当前,沿海经济带依旧是中国最活跃的经济带,也是最具发展活力的经济带。从这条经济带北望,可以看到大连、青岛等产业基地,向南有上海、宁波等产业基地。这些重要的产业基地撑起了中国沿海经济增长。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沿海经济带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和使命,需要进一步激活更多产业基地,让沿海经济带发展可持续。这就要求连云港在布局未来产业时,要站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战略思考未来产业布局,力争承担起时代赋予连云港的责任。

近年来,我市加快了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发展,以徐圩新区为核心的石化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区域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我市高铁、机场、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连云港发展产业的基础越来越好,条件越来越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市具备打造重要的产业基地的可能。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叠加,连云港开放优势不断彰显。目前,连云港贸易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园区承载产业的平台更加优化。“我们就是看中连云港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服务水平才决定落户连云港的。”市开发区慧智新材料现场负责人范丽芳说。慧智光学新材料是一家专门生产功能性光学新材料和高分子薄膜材料的企业,其产品普遍运用于5G高分子材料市场、5G智能穿戴、5G柔性显示器等领域。项目建成后将年产3亿平方米OLED光学新材料。“连云港具备开放的最高平台,我们在这里发展企业,感觉信心十足。”范丽芳表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连云港建设区域产业基地和中心城市还有一些短板。产业规模不够大,科技创新能力还待提高;消费市场疲软,消费载体规模还需扩大;人才、平台资源不足,规模企业数量不够多等问题都在困扰我市打造区域产业基地和中心城市。为此,我市应科学调研未来产业布局,用新产业做大区域产业规模,强势打造沿海经济带区域产业基地,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再升级。

gb04观点a

未来产业应重视规模和质量

连日来,徐圩新区盛虹炼化建设现场利用天气便利,正在抓紧时间施工。目前,盛虹炼化16台二甲苯推料式离心分离机已经顺利抵达我市,这标志着盛虹炼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炼油罐区施工加速推进,柴油加氢、重装装置主体结构基本完工。

石化产业是我市重点布局的未来产业之一。作为江苏临港工业重要的基地,徐圩新区紧紧抢抓国家七大石化基地建设任务,加快引进盛虹集团、中化国际、卫星石化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并积极在灌云临港产业区拓展石化产业的下游产业,力争做长港城石化产业链条,做大石化产业规模,放大港城临港产业效应。

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卢山表示,石化产业是连云港着力打造的规模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连云港石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未来,连云港应以石化产业发展为契机,加快布局绿色、低碳、环保的石化产业链条,尽快推动连云港经济实现质、量双增。

如果说石化产业是连云港规模增长的发动机,那么在大数据、云计算中寻求连云港数字经济发展的契机则是为了提升连云港经济的创新效应。近年来,我市一直在数字经济上求突破。其实我市需要关注的未来产业不仅是数字经济,还包括生物科技、新材料运用、智能机器人等产业。为此,我市应加快人才和企业集聚,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优化调整,加速建设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国际海港中心城市。

gb04观点b

发展未来产业需要新思维

当前,各个城市都在布局未来产业。如何做好未来产业规划?如何激活未来产业需求?如何让未来产业真正地成为主导产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思考。

在徐圩新区,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打造中国的裕廊工业园”。为了学习裕廊,徐圩新区建立了一整条科学规划体系,通过一系列子规划夯实园区发展总体思路,并派遣了一批一线工作人员前往裕廊去学习。裕廊工业园建设最重要的思路就是完善的产业链条。在裕廊岛上,新加坡政府以优惠政策引导产业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一家企业的产品或许就是另一家企业的原料,企业之间形成上下游关系,产生巨大的产业链整合效应。左邻右舍的10家企业互供超过17种原料、产品和服务:这个工厂的产品成为那个工厂的原料,企业之间共享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使各企业专注于自己核心业务的同时,又与工艺技术上和产品供求上有密切依存关系的企业联合起来,极为便捷地买卖原料和产品,创造生产协同效应,由此发挥出极大的一体化优势。目前,徐圩新区也在按照这种理念安排园区落户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徐圩新区需要坚持自己的正确理念,摒弃“装到篮子里都是菜”的传统招商模式。

其实,做未来产业难度并不少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近日,赛迪对贵州大数据模式进行了另一种分析发现,人才匮乏正在影响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因为在今天的大数据中心建设中,土地、电力成本要素的影响权重在不断下降,但是人才成本不断成量级增长。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铁夫教授表示,如果说当年人类研究100nm处理器所需的研发、运营人才队伍是5人,那么现在研究的7nm、5nm所需的研发、运营人才队伍是20000人,人才队伍增长了几个量级。因此发展大数据中心在未来10年内人才成本一定是最主要的成本因素。为此,各地新建的大数据中心将会围绕“北上广深”等互联网、信息科技发达地区形成大数据中心产业集群带,为这些地区的5G、IoT、无人驾驶等产业提供足够快捷的“存储、处理”资源。基于这样的思维,未来城市大数据产业将更加关注人才富集区域。这就提醒我们在发展未来产业时依旧要坚持将人才因素考虑在其中,充分利用科协等人才组织,招揽人才,夯实区域发展基础。(周莹 连工信 孙东妍)

本稿图片为资料图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