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让考古从“冷门”变“热学”

【连网】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考古,向来被人看作是一个冷门的领域,其实它并不冷。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过程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当前,我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这一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而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的发展;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这也离不开考古学的发展;教育引导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这更离不开考古学的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长期以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经过数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但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目标还有不少“距离”;与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的要求还有不少“落差”;与揭示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的定位,还有不少“间距”。

“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要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提出的这“四点要求”为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广大历史文化工作者要怀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让考古从“冷门”变“热学”,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火”起来,以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关心爱护考古工作者,积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为考古事业、文物保护、历史研究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用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为续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周锦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