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如何缩短“职”与“住”的距离——园区高质量迈步“十四五”(二)

白天向东、夜晚向西,每日往来于产业园区和家,穿行在相距半小时甚至1小时路程的两个城市区块。这样的“钟摆人”生活模式,在港城有不少。

“长途奔袭”的背后,与港城狭长形城市布局密切相关,也同产业园区和城市生活区“职住分离”有关。大批人才在城市中心生活,在产业集聚区工作。日复一日的“摆动”考验着人们的经济成本、健康状况和生活品质,也考验着城市留人才的诚意和产业发展的持续力。

近年来,我市开发区、徐圩新区、高新区在其园区规划中,提出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项目,推动职住融合,但在推进的过程中,高额的房价、不断上涨的租金让年轻人略感疲惫,如何在兼顾刚需和改善型需求的同时,让工业园区成为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产业新城,成为摆在港城园区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新难题。

工业转型的“痛点”

几十万“钟摆族”来回奔波

一大早,从位于海州秦东门大街附近的家里出发,前往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开发区区块;早上早出门,晚上下班还得看路上的“堵情”……回想这一年“钟摆族”的日子,“90后”工程师宫铭有时候觉得蛮疲惫的。

宫铭的生活状态并非个例。在宋跳工业园上班的明鑫是一家装备制造企业的职工。“目前,这里的教育资源略显不足,即使我们在这里买了房,也还在犹豫交付后是否入住。”考虑到孩子就学问题,明鑫一家正准备在海州东城区附近寻找合适的房源。可以预见,未来明鑫依然会是“钟摆”一族。

每年,我市都会出台一系列的人才政策,鼓励人才落地。但因为连云港属于狭长形城市,产业园区和主城区距离相对较远。虽然市开发区、市高新区、徐圩新区的产业和人才快速导入,但其内部的城市功能建设相对滞后,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无法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人才因为政策来了,也大多数选择向区域外“迁徙”。

笔者沿着市开发区、徐圩新区和高新区通往主城区的线路走一圈发现,港城国家级工业园区职住分离大致有两条通道:沿着花果山大道向市开发区、高新区“摆动”的是工作在两大国家级产业园区,住在海州区或者连云区的群体,这是由于港城推进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而产生的;另一组是沿着徐新公路“摆动”的,他们住在海州区,在连云区或徐圩新区上班的群体,是港城临港产业快速发展集聚的人才。笔者简单统计一下,这两个群体大多数为“80后”人群,他们一般选择在海州西部或者南部刚需置业,选择房价相对偏低地区购买住房。另一类是为了孩子选择在名校附近置业的改善型住房人群,大多数为“70后”家长。

在城市化和产业化融合中,产业园区的人才“痛点”日益凸显。在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等部门召开的座谈会上,笔者多次听港城人才表示,工作在国家级园区通勤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占到60%,且日常出行所用交通工具以私家车为主,导致了这两条通道的出行拥堵,人们普遍感到上下班“心累”。如何在改进城市的空间布局中,改善城市的生活质量,成为能持续吸引人才的高地,成为城市管理者思考的重点。

加快产城融合

破解发展难题

根据《2020年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四大一线城市中,北京职住分离度最高为6.57公里,深圳最低仅为2.51公里。在新一线城市中,宁波、大连、厦门等城市职住分离度相对较低,不超过3公里;成都、青岛等城市相对较高,处于4公里至5公里的区间,超过了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则处于中游,为3.2公里。

由此看来,职住分离度与城市的发达程度、经济总量水平并无直接关系。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卢山表示,职住分离度的高低与城市的空间结构有关。连云港特殊的城市格局决定了连云港必须打造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即中心城区应包含一个高度集中、规模较大的综合服务中心,外围分布若干产业中心和居住新城。不过,目前我市外围片区中心功能较为单一,职住难以平衡,造成四周向中心的大量无效出行,带来城市拥堵的同时,也增加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本该职住分离的深圳是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都是通过产业先行带动板块人气,再导入居住用地回收开发成本,以持续推进后续交通、公共服务建设。这一过程,势必会导致一段时间内的职住分离现象。深圳则并没有特别集中和高度综合的服务中心,而是存在若干个专业化的、具有不同产业功能导向的服务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深圳的理念就是交通规划先行,依靠轨道交通的供给引导以及强有力的土地利用控制。

为此,我市在未来的“十四五”规划中,应加快提升国家级园区和各县区的省级园区连接城区和县城的交通设施速度,力争形成以交通线路为“手指”,园区或附近城镇为据点,主城区或县城为“掌心”的城市新布局。

园区社区服务大提升

交通设施更加完备

为了弥补交通设施短板,徐圩新区开启了园区社区化时代。在徐圩新区工作的李燕就受益于此,过上了另一种“钟摆式”的生活。原来徐圩新区为了帮助企业留人才,将原先开发完成的房地产项目暂停,将盖好的商品房拿出来,租赁给入驻企业的年轻员工。李燕告诉笔者:“租金全部由企业承担。工作日,我们就住在徐圩新区的人才公寓,周末才回到位于市区的家里。”

“我们的人才公寓家具、家电都是配齐的,可以拎包入住。”徐圩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不仅如此,徐圩新区还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园区住宅体系,形成了以临时住房、员工宿舍、人才公寓、星级酒店为特色的园区住宿体系,满足园区职工通勤需求。

此外,徐圩新区还在云湖附近配置大量的商业设施,并在企业、临时住房区域、员工宿舍区和人才公寓区以方洋之家等形式设置了小型社区服务站,帮助企业员工解决生活需求。

​另一种模式也在市开发区徐徐推进。近年来,市开发区大力推进教育、医疗等资源进园区,让园区生活更加有滋味。目前,市开发区已经配置了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拥有了首座国际学校,市第一人民医院牵头筹办的全市首座国际医院也开始启动。藤花落遗址公园建设开始探索。未来,市开发区生活配套设施将全面提升。(周莹 李晗溪 连发  文/图)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