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风景可以吸引人,而好的“特产”不仅吸引人,还能为好风景代言,给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回忆。这里的“特产”之所以加上引号,是为了区别于以往的特产概念。在文化与旅游加快融合的当下,港城可以进一步盘点家底,像做文物普查一般,做好“特产”普查,使其与港城山海美景形成互动、互补,更好地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 打特色牌,增强城市旅游吸引力
过去人们提到旅游,与之相联系的必定是某些特别美丽的风景,或者某些值得观摩的历史文化经典。然而,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竞争愈发激烈之下,人们旅游的需求也不断细分,风景已不再是大旅游产业中固定的主角。“很多非旅游城市,这两年也发展成了人们争相前往打卡的旅游目的地就是个明证。”市区一家旅行社负责人王先生分析,想体验某家民宿,或某款美食而对旅游目的地心生向往的情况早就不是个案。
打特色牌,才能增强城市旅游的吸引力。一方面,旅游作为经济活动之一,其发展必然受到市场影响,尤其是到了产品供给愈发丰富的时代,激烈甚至惨烈的竞争必然导致产品的进一步细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走出自己的城市,眼光眼界不断获得开拓,原本以景区为线路主体的观光旅游早就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因此,当下的旅游城市,应当从游客的角度出发,不应固守传统思维模式,去固定大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中的某一要素作为主角,而是要打出特色牌来吸引游客。这就需要港城拿出好的产品来,让它们进行功能的互补与搭配,从而更好地满足游客的趣味、爱好,更好地服务广大游客的需求,更大力度将旅游经济的辐射范围增强,在实现富民效应的同时,拉动内需、做强产业根基。
■ 盘点家底,让“特产”发挥更大作用
“想要产品吸引人,让游客买单、满意,就必须充分研究游客的喜好,在此基础上做好产品的搭配组合。”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好产品如何而来?这就需要更好地盘点家底,让“特产”发挥更大的作用。
事实上,从游客角度出发开发产品的观念已让港城不少景区尝到了甜头。近年来,不少景区开发了赏花游产品,满足人们出游打卡拍照,以及深度体验不同季节特色的仪式感,不仅获得了游客的青睐,也通过与游客的互动,以及大量口碑、自媒体传播而使自身的美誉度不断获得提升,使得旅游旺季时间不断拉长,旅游收入也实现了增长。
下一步,港城可以将景区的这种以游客需求为出发点的发展思路拓展到整个城市,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领域发挥好领头的作用,通过盘点家底,发挥好“特产”的作用,进一步满足游客需求,不断来制造更多的消费需求。业内人士指出,我市应当像进行文物普查一样进行旅游大产业的家底普查,将涉及游客物质文化消费的产品进行盘点,选出个性化、特色鲜明的“特产”进行开发与包装,使其打上时代的、旅游的、城市化的鲜明烙印。在这个定义下,“特产”不再是以往的农副产品,而是囊括景区景点、特色街区、历史文化遗址、城市博物馆、特色酒店餐饮、特色节庆以及名人故事等。与此同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融合而不可分,或通过树立IP等凝聚力强、号召力大的模式,以游客最需要的、最喜欢的方式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下。也或者是以某些特定人群的消费场景为出发点,以自然生态山水为核心消费品,将这类人群所需要消费的其他内容囊括进来,这很可能就涉及这类人群的个性化需求。举例来说,在朋友圈很受欢迎的某亲子民宿,就以亲子为特定的人群,选择山水背景,以亲子民宿为核心商品,在民宿内外增加餐饮、娱乐、购物等“特产”,从而实现吸引这类人群的既定目标。
■ 以研发为手段,让“特产”叫好又叫座
这种场景消费,和当下流行的电影消费模式很相似。电影产业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好又叫座”。但现实生活中,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并不多。这样的情形不光体现在电影产业上,在很多城市的“特产”市场,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占据了多数。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没有研究消费者的喜好,仅仅是依据自己的便利来发展,往往只能养在深闺,无法走入更大的市场,更别提受消费者青睐。
因此,我市在盘点旅游产业家底的同时,需从研发角度出发,采取智慧化的手段来进行产品的包装提升,避免此前产品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使资源产品、游客市场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融合,达到一举多赢的效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包括旅游消费在内的商业行为不断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消费者获得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也在逐渐降低。很多时候,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在线方式就可以轻易找到自己喜欢的产品和服务,并实时完成线上交易。在这样的前提下,港城只要将产品做好,那么,更多喜欢个性化、休闲需求旺盛的消费者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识别和找到港城的旅游产品,在选择目的地的时候也就更容易选择连云港。(□ 徐黎一 刘东)
总值班: 王夫成 刘昆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