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一田双收”喜与忧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正成为我市稻田综合效益提升转型的“新宠”,并在促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渔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仅稻虾共作这一块,全市养殖总面积13.55万亩。总体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位居全省第4位,近两年增幅超过600%;种养模式经历了从单一的稻虾共作到以稻虾共作为主,稻鱼、稻蟹、稻鳅等多种模式齐头并进的发展过程,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粮渔双赢”的良好效益。

当前,农业成本不断攀升,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粮食生产持续高位运行。我市稻渔综合种养如何上档次、成规模?这种被称为稻田生金的种养模式,效益如何更佳?日前,笔者走进海州、东海、灌南等地实地调查,探寻这些地方在稻渔综合种养方面如何优结构、提效益。

一田双收

发展势头能否更强劲

“五一”前夕,小龙虾季正式开启。走进位于东海县黄川镇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只见3000多亩示范区被划分为约50个标准化种养单元,每个单元以4至6米宽的回型沟包围稻田,在这些单元里,正在养殖小龙虾。“再有十几天,第一批新虾就可以收获了。”总经理李前方介绍,示范区一年可产出27万公斤小龙虾,加上水稻的收入,一年毛利润在1600万元左右。

而这片土地,在2018年以前,还分散在新联村、前湾村农户手中,大家实行传统的稻麦轮作,耕地亩效益长年不足1000元。稻虾共作,给广大农户示范了“种田也能生金”的新路径。

窥一斑而知全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210余户,这样的发展势头只是我市稻渔综合种养的一个缩影。

目前,我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位居全省第4位,近两年增幅超过600%。先后获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个,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2个,省级稻渔农业特色小镇1个。

​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稻渔综合种养的效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水稻亩产稳定在500公斤左右,二是水产品亩效益不低于3000元,远高于传统水稻种植。同时,规模化发展还带来了大量新型就业岗位,以东海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为例,该示范区直接创造了100余个就业岗位,从业村民年收入增加远超50%。

  数据最具说服力。虽然我市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势头强劲,但从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要追上前方的兄弟城市尚需努力。例如周边城市淮安,仅盱眙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近3年来就增加了30万亩。

稻丰鱼肥

华丽转身能否行稳致远

随着种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进一步拉长,由几年前的纯种养基地向稻谷加工、冷链物流、餐饮消费等全产业链发展。

眼下,虽然离小麦收割还有1个多月时间,但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已经在筹备建设一个一体化智慧农业服务中心。中心主要配备以风干为主的化验、检测机构,建设8个稻谷储存仓,每个仓储500吨,储存量可达4000吨。

“风干不等于烘干,风干的大米口感更纯香,出米率也更高,成本降低了,也更环保。”李前方说。这个服务中心是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的,一期投资800万元,是打响稻虾米品牌不可缺少的加工环节。

一个好的产业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还能有力拉动消费升级、助力经济发展。时下,在我市,吃龙虾成为一种新时尚,各类龙虾餐饮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且生意红火。

对于龙虾的选择,灌南厨师孙信多介绍,他们一般会选择养殖的龙虾,因为个大肉肥、口感更鲜美。“野生的龙虾现在肉并不多,而且水质往往没有养殖的龙虾来得更好,所以养殖的龙虾一般更受欢迎。”他说。

灌南县是省级稻田综合种养试点县,也是我市稻虾共作大县。三口镇、汤沟镇、孟兴庄镇、新集镇、李集镇等地有着大量的龙虾养殖塘口。据悉,本地养殖的龙虾,最早的一批于3月上旬放苗,预计到“五一”节前后开始正式起捕。

我市稻渔综合种养渐入佳境,产业正朝着“接二连三”的业态叠加,并有力推进全市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引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创新发展。

一个好产业、好项目,必须久久为功。采访中,一些养殖户也反映,当前制约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缺乏资金、建设用地指标紧、精深加工产业链不完善、种业体系不够健全、科技支撑不够有力、农村人才短缺等。为此,养殖户希望政府相关部门针对以上问题,出台具体措施加以解决。

借梯登高

金字招牌能否越叫越响

“板浦水质好,好水出好虾。我们通过规范养殖,小龙虾品质上乘,深受市场欢迎。”日前,海州区板浦镇浦东村稻虾共作养殖户田恒松介绍,小龙虾产业已成为海州区水产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海州在新坝、板浦、浦南等地,都发展了以藕田套养、稻虾共养为主的养殖模式,龙虾、水稻等两不误、两丰收。

“今年利润40万元应该没问题。”田恒松信心满满地说,但他也表示,目前稻虾共作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小龙虾,生产的水稻虽然是绿色产品,但是因为没有打出品牌,所以价格去年也并没有卖起来。

“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是一项创新之举,也是一项惠民之策。但是在品牌打造方面,确实还有待加强。”市海洋与渔业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无论个体还是整体,我市稻渔综合种养品牌的知名度都不高,品牌效应也不明显。

如何缩小差距,叫响品牌是当务之急。为此,我市农业部门积极牵线搭桥,引导各县区集合种养企业和种养户形成产业联盟,品牌化运作,形成合力,打造推出具有特色的稻田水产品牌和稻米品牌,逐步完善产供销体系,以发展比较成熟的稻虾共作为基础,创立适合我市稻渔综合种养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模式,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升稻渔综合种养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电子商务,拓展产品营销网络,扩大稻渔综合种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当然,也有技术人员发出同质化竞争的担忧。主推的发展模式和种养品种单一,从长远看,不利于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和我市农民增收。为此,我市加大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争取率先制定出台科学合理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建设规范,力争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和技术的改良上走在前列,从科研和技术角度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 王文 安健 李源)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