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十四五”发展的新要求,连云港如何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呢?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认为,关键还是要从科技创新出发,加快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抢占市场竞争新优势。
■ 打造自主可控产业体系必须技术先行
“技术就是竞争力。”在灌云经济开发区一家制衣厂里,传统的制衣厂正在发生改变。过去,制衣厂衣领、扣缝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制作,随着智能化技术应用,这些技术或正在被工业机器人取代。“我们将每件衣服的打板资料输入系统,工作人员仅需要将布料放在特定的模板上,几秒钟就可以做出规制相同的衣领和扣缝。”该企业负责人介绍。不仅如此,他们特定的商标制造模板可以保障上千件衣服制作的商标参数统一。
现如今,传统的制造业正在智能化、大数据的帮助下进行转型升级。“龙头企业实施创新,传统企业热衷转型是当前港城制造业重要的变化。”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加需要鼓励有助于连云港建立自主可控产业体系的企业在连云港落地生根。”
什么样的企业有助于连云港形成自主可控产业体系?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具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能力的企业和特有产品的企业。简单地说,就是建有完善研发体系和具有不可替代性产品的企业。
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卢山认为,这就要求我市相关部门要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确定集群亟须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择优遴选实施主体,采取事前持续支持、事后奖励补助等方式,持续推进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实施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鼓励骨干企业对标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开展自主可控装备研发,加快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支持研制单位和应用单位联合实施首台(套)示范应用项目,深化首台(套)重大装备保险补偿试点,促进自主创新首台(套)装备推广应用。相关企业要主动围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领域,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 进一步开放政府采购领域 推动更多新技术应用
“我们最近想启动智能工厂建设,周边是否有合适的合作伙伴?”在采访中,一家外资装备制造企业的负责人问笔者。
“眼下,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企业谋划转型升级,因为缺乏公共的城市制造业信息平台,本地的企业对周边企业的科技实力、创新技术、城市政策了解不够。”一位港城经济专家介绍。对此,他建议,连云港应该加大市内市场对主导产业集群企业自主新产品新技术应用的支持力度,定期发布企业自主新产品推荐目录,在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中,优先采购本土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等自主新产品。相关的公共服务机构应该实施一批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项目,支持集群企业供需对接、新产品互采互用,实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推广计划,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其实,在连云港历史上并不缺乏本土企业共同合作的案例。2018年年初,由716研究所和江苏天明特种车辆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开发的我国首条铝合金罐式特种车智能生产线在天明机械实现批量生产。该生产线全程无人无纸作业,投产不到7个月就生产近千台特种车。目前,该生产线已经成为天明集团抢占新市场的重要利器。“这场合作是水到渠成的。”天明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们还积极地推进智能化生产线升级,让这样的合作更加深入。”
■ 加快跨国技术合作 提升产业档次
“争取跨国合作正在成为港城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趋势。”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希望港城企业在加大同国内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的同时,积极同国外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连云港创新的硬实力。与此同时,我们也积极地鼓励外资企业在连云港设立研发中心或者技术转型中心,让连云港工厂成为更多新技术应用的标杆示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港城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发往国外。纺织品、药品、大型装备、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等正在成为我市制造业出口的重要产品。随着“出国”的港城制造越来越多,港城企业创新也在积极地对接国外的产学研新技术,推进港城制造业接轨全球市场。
专家建议,我市要积极对接融入国家开放战略,以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为载体,创新跨国、跨省、跨市合作机制模式。以产业链为整体,推动高端纺织、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产业合作和分工协同,跑好科技外循环最后一公里。发挥连博会、医药大会等平台作用,鼓励优势集群举办专业化博览会、高端论坛等活动,集聚创新要素,促进合作交流。(□ 周莹 连科)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