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做强医药公共平台 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优化港城产业链系列观察(二)

医药产业是港城最具创新力的产业之一。作为本土成长起来的支柱产业,医药产业不仅集聚了一批创新企业,而且还成为港城制造的重要创新名片。当前,港城医药产业如何做强做大?关键还是要破解港城城市创新力和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让更多的企业可以在港城集聚发展资源和创新资源。

瞄准世界先进技术 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作为中国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创新药正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自主创新的新药申报和批准数量持续增加,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受理1类创新药注册申请402件、448件、528件,申请总量连续3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1类创新药上市注册申请品种数连续3年达到或超过10个。2018年以来,共有35个1类创新药品获批上市。据行业协会统计,目前,中国在研申报药物排名全球第二,审批新药全球排名第三。

  在这份中国新药创新的榜单中,不乏港城企业的身影。据统计,目前港城获批的1类新药已经达到14个。更加让人欣喜的是,港城企业不仅在国内做研发,还积极地推进创新药物跨国临床多中心研究,恒瑞、豪森、正大天晴目前均有新药在海外推进临床。康缘药业的中药桂枝茯苓胶囊也在美国积极地推进三期临床。在中国医药走出去的同时,港城医药产业也在全球开始布局。

  与此同时,港城医药企业还积极地推进国外药物在中国的临床。

  近日,翰森制药集团和韩国的OliX制药公司宣布签署许可和合作协议,在中国发现、开发和商业化针对关键靶向适应症的siRNA疗法。作为合作协议的一部分,两家公司将利用OliX制药公司的GalNAc-asiRNA平台及翰森制药集团在中国强大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能力,针对多个靶向肝细胞的产品进行开发,涉及领域包括心血管、代谢及其他适应症。近年来,这样的跨国合作成为常态化。越来越多的国外药物通过港城企业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造福中国患者。

  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卢山表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港城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压力不小。首先是国家集采制度改革,让医药企业的仿制药增益空间在不断缩小。其次是各种投资热钱涌入加速了创新药物开发速度。再次新冠肺炎疫情后,世界各国以及国内的各个城市都开始高度关注健康技术发展。为此,港城要营造更加宽松的创新环境,让原研创新可以在港城蔚然成风。要加快引进高校院所,建立港城医药产业的“黄埔军校”,切实满足行业“井喷式”的人才需求。要借助自贸区优势,扩大港城在海外创新上的知名度,让更多全球智慧服务港城医药产业发展。

优化医药产业链 关键是发挥链主企业优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介绍,当前,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也出现了一些前沿研发热点,像精准医学和个性化药物的开发、基因编辑技术、肿瘤免疫治疗、CAR-T为代表的细胞治疗、生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再生医学与干细胞技术、抗体偶联药物开发等,这些都为医药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港城企业在这方面的努力也在加速,特别是一些头部企业在这个方面的布局已经全面开启,相关的超级抗病毒药物开发也已经启动。在看到自身成绩的同时,也得关注别人的成绩。比如苏州、成都等医药产业后发城市凭借强大的政府支持资金、优越的人才配套和优质的营商环境,正在逐步成为全国医药产业的“新贵”。面对区域竞争的压力,港城如何保持发展优势呢?专家表示,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即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角和吸引海归学者在连创业。其中,做强产业链是关键。

  市工信局副局长席世战介绍,我市将围绕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华药港”,大力发展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链,到2023年产值达1000亿元,到2025年产值达1360亿元。在化学药领域,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从高端中间体到化学药品制剂一体化发展模式,高标准推进国家原料药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化学药品制剂生产全产业链。在生物药领域,围绕恶性肿瘤、高血糖、心脑血管、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等生物药防治优势领域加快布局一批生物药,推动在研生物药项目加快实现产业化,打造以胰岛素为先导、多管线齐发力的生物药全产业链。在中药领域,引导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围绕金银花、青蒿、白芍等核心中药材品种,探索中药企业与中药材产地合作新模式,加快药材种养殖基地建设,提高中药材品质,规范中药材加工,做优中成药生产全产业链。在医疗器械领域,推动消毒灭菌设备等优势产业加强技术攻关,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着力突破高端装备及核心部件国产化瓶颈问题,实现高端主流装备、核心部件及医用高值耗材等产品的自主制造,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链向高端化跃升。

加快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产业研发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医药产业正进入一个创新跨越的新阶段。过去70年,国内医药创新模式主要是跟踪仿制阶段。如今,越来越多的一类新药研发出来表明中国医药创新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但是必须要推进完善港城创新体系的定位和布局,加强上游的研究,不断发现更多的新靶点、新机制。因为历史因素的制约,我市创新资源不足,从而造成了区域创新资源供给和医药企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以中华药港为核心,引进西湖大学等基础研究和转化无缝对接的产学研机构,帮助连云港破解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不匹配问题。同传统的高校院所不同,西湖大学是典型的研究型大学,其中科研成果非常多,亟须同产业相结合。我市可以创新区域研发平台模式,邀请西湖大学加入中华药港合伙人团队,做实做强中华药港专业性。专家表示,目前来看,国内平台主要是政府运营。这种模式虽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需要注意政府内部医药专业技术的专家型人员比较少,我们可以考虑引进高校院所帮助运营中华药港,确保中华药港真正地成为连云港医药产业崛起的新突破。

  此外,还应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搞创新,不断增厚企业创新家底,应对更加激烈的竞争。(□ 周莹 连工信)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