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榆区班庄镇河洼村,一块近30亩的花生地已经种上了小麦。这块地看似和其他土地没啥分别,却是我市使用可降解环保型农膜新产品的示范地块。“使用PPC生物降解地膜种植花生已经有两年了,一般一两个月地膜就可以分解,慢慢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的确环保。”赣榆区作栽站副站长王新早说,“这正符合我们发展生态绿色农业的路子。”
继“减肥”“减药”之后,“减塑”正成为当前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新任务。
■ “薄膜”易破碎,废旧农膜回收处理难
我市农膜使用量处于全省中等水平,其中地膜年使用量约2300吨,使用中呈现“两多一少”:地膜覆盖作物种类多,涉及西红柿、花生等50多种作物;地膜应用茬口多,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几乎贯穿全年农业生产,包括露地蔬菜、花生及设施蔬菜秋延后、冬春、越冬等间套种茬口;地膜覆盖规模化面积少,土地资源紧缺、小农户占比较大,导致农膜回收无法实现机械化、需要人工捡拾,这给农膜回收推进、新型技术推广等增加了不少难度。
“以前农民把废旧农膜堆积在田间,一二十年都分解不掉。现在棚膜因旧膜较整或者二次利用,所以回收难度不大,回收率在90%以上。”东海县桃林镇专做废膜回收的个体户王成亮说。相较于棚膜,地膜回收难度较大,每吨也就800至1000元的价格,还需要运输成本和人工。
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具体难在哪?“农膜中的棚膜会有加工塑料粒子的企业回收,而易造成残留污染的‘薄膜’——地膜才是农膜回收处理工作的重点难点。”市园艺蔬菜技术指导站站长胡曙鋆表示。地膜因使用后强度减弱,且缺乏适用回收机械,容易破碎在地里,即便是符合农膜新标准0.01毫米的地膜也存在回收困难的问题。此外,地膜回收后裹扎了大量泥土和植物秸秆,加工处理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地方政府对设立和扶持回收加工企业的积极性也不高,目前地膜处理利用途径不多。
笔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6家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企业,年加工量只占了全市废旧农膜回收量的30%,主要是因为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加工层次低,辐射带动能力弱。企业自身没有条件、能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只满足于颗粒和碎片的初级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只能维持企业的生存,也很难肩负起辐射带动回收废旧农膜的社会责任。
■ 回收“有章法”,试验推广新技术新模式
2018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江苏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文件明确了江苏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提出2020年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0%,2022年达90%,2025年基本实现全回收。
“2018年刚开始回收的时候挺难,这两年加大宣传引导、集成示范,严格落实属地化管理责任。同时构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开展上门服务,农民打电话预约后,回收网点可以直接开车到田间地头,回收工作开展得越来越顺利。”胡曙鋆介绍。截至2020年,我市农膜回收率已达90%。
为有效防控地膜白色污染,省财政去年列出专项,启动“地膜减量替代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项目,近两年全省共开展地膜减量替代技术试验近90个。对此,我市也加大农膜回收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的示范力度。分别在赣榆区班庄镇、东海县温泉镇等地开展可降解和无污染的环保型农膜新产品、一膜两用技术、适时揭膜技术等的试验、示范推广。鼓励和引导农户使用生物可降解产品,多途径提高废旧农膜的可回收性。大力开展农膜覆盖技术指导,减少农膜投入与损耗,提高农膜利用率。
举例来说,“一膜两用”意在提高农膜利用率,从而实现减量使用。比如,第一年种植秋延后辣椒时铺设地膜,辣椒采收结束时保留地膜,第二年春季直接种植早毛豆,实现铺设一次地膜种植两季。
■ 重视“小技术”,持续推广地膜减量替代
减少农田白色污染,仅靠回收废旧农膜远远不够,在做好“减法”的同时还要做好“加法”,积极探索全生物降解膜等绿色技术的应用。
“地膜减量替代是融合农业、环境工程的多学科技术,涉及农艺、土壤微生物以及化工原材料等多门学科。”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徐德利说。虽然目前看来这是个“小技术”,但它拥有潜在发展空间和科技研究空间,具有大的生态意义。
“目前,全市使用的农用地膜基本上都是聚乙烯农膜,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易造成土壤物理污染。将尽快引进利用天然产品和农副产品的植物性纤维生产的可降解环保型农用地膜替代聚乙烯农膜。”胡曙鋆介绍,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推进强化耐候地膜替代普通PE地膜,减少普通PE地膜使用量,确保废旧地膜可回收,提高回收率;加快“一膜两用、多用”“秸秆覆盖替代地膜覆盖”及茬口优化等技术模式的集成创新,提高地膜使用率,直接减少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加快推进全生物降解地膜在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和不同设施条件下的应用试验,持续推进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PE地膜,推进地膜覆盖零增长、土壤残膜负增长。
同时,拟建立激励机制,对从事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的企业及各个回收点,每年根据其回收加工量,采取以奖代补扶持措施,给予一次性奖励扶持。在现有回收站点的基础上,结合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建设,规划设立布局合理的收购网点。距离乡镇收购点偏远村要设立村级收购点,方便农民交售。对新建的回收点,给予经济补助。(□ 王文 杨静 文/图)
总值班: 王夫成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