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苏北赶超,港城争先系列观察(一)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苏北赶超。

  连云港如何实现“后发先至”,如何实现苏北赶超?又如何围绕履行三大光荣使命,实现“六个显著提升”,着力抓好九个方面重点工作呢?我们当以正确抉择和行动解决好这些时代课题,全面开创新局,建设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连云港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迫切需要。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江苏仍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要坚持把创新作为江苏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连云港处于发展的转型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比如:如何破解科教资源不足难题?如何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如何留住港城高新技术产业?

中华药港应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

  和年初相比,现在的市开发区中华药港核心区已经大不一样,公共试验平台等一系列载体正在加快建设。作为连云港创新经济重要的载体平台,中华药港建设的核心要务就是破解连云港医药创新载体同医药创新企业研发需求不匹配的难题,破解医药产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高峰不见高原”的难题。

  长期以来,港城医药企业通过借智全球,创新发展,产业研发能力显著提升。随着创新药物在港城医药企业销售板块比重逐步加大,特别是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发展,人才和科教资源的不足变得越发突出。为了推动港城医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我市提出建设中华药港的战略决策,努力为医药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团队和资源。

  业内专家提出,中华药港建设需突出三个重点,首先要加快推进试验平台建设,特别是要吸引中科院、西湖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医大等国内知名生物医药大学与连云港共建实验室,让连云港成为全国医药基础研究的集聚地,让更多的医药创新冠军技术在连云港诞生。在这个方面,连云港要创新思维,可以邀请院士、专家来连建设共享实验室,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打造连云港版的开放实验室。其次要抓住省委省政府支持推动苏北赶超战略机遇,学习苏州等苏南城市发展经验,邀请国内知名医药大学在连云港成立分校,破解连云港医药研发人才不足难题。再次要加快市开发区和主城区融合发展,加快中华药港周边商业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商业街区、学校、医院建设力度,力争打造连云港版的“金鸡湖”“独墅湖科教创新区”。

  加快材料产业和石化产业循环发展

  新材料是我市“十四五”重点发展的创新产业之一。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卢山表示,这样的产业设计是基于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基础。众所周知,大部分的材料都是基于石化产业而衍生的。为了发展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我们付出了很多,但目前来看,还远远不够。徐圩新区以及各县区应该围绕盛虹、卫星、中化三大龙头企业研究下游衍生产业招引、落地,确保手中的金种子开出港城崛起的富贵花。

  与此同时,我们需细分研究。比如材料产业最大的特点是分类细、规模体量不大。那我们就要有遍地开花的思维,即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配备研发中心、专家团队和核心企业,锚定一个方向,持续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创新。以苏州纳米产业为例,自2006年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落户至今,苏州工业园区“磨剑”十五年,建成了国内首个将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园区,还发展成为全球八大纳米技术产业集聚区之一。2020年,园区纳米产业产值目标预计达1000亿元;到2025年,该园区有望成为国际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先导区。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连云港石化产业正迎来项目集聚、投资集聚、人才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动辄上百亿元的投资让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关注焦点。在看到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连云港如何将石化基地生产的原材料变为附加值更高的新材料?

  “选择产业布局,不仅要考虑当下,还需要考虑5到10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趋势。”市科技局高新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必须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在石化产业内部,加快科技创新的力度。另一方面要着力布局下游创新技术和创新企业,确保区域石化产业链创新链越来越坚强,越来越绵长。”

  长远计划已经起步。2020年5月11日,徐圩新区与南京工业大学签订协议,双方将共建南京工业大学连云港石化产业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在化工行业环境污染治理、安全风险控制、先进智能制造、安全生产管理等领域积累了大量领先的成熟技术。此次签约活动促进了南京工业大学人才、智力、科研等创新要素与连云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

  专家表示,连云港要想打破石化和材料发展瓶颈关键是从技术“顶层”入手,引进国内顶尖的大学与科研院所。简单地说,就是一方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做强基础研究,形成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围绕产业需求,打通科研院所和地方产业资源联通“最后一公里”。前沿新材料产业是系统性工程,不要怕“慢”。因为培育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市场需求导向和科技推动导向缺一不可,不能只求短期效益,还要依靠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才能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从科技界到产业界全链条贯通。

  聚焦“高精尖缺”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

  近日,一则消息介绍苏州工业园的开拓药业正式开启新冠口服药普克鲁胺三项临床试验。这个企业由“国家级创业人才”童友之博士于2009年在园区创立,是拥有从自主研发、临床运营、GMP认证到商业化生产能力的创新药企业。

  回顾这个团队在苏州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脉络:2015年,童友之入选“姑苏领军人才”,获得200万元支持,普克鲁胺在中美两国相继获批进入临床试验。2018年童友之获得“姑苏领军人才”滚动支持,同年,美国辉瑞与开拓药业签约,首次将抗体新药(ALK-1)开发权授予中国本土企业。2019年开拓药业获评“苏州市重大创新团队”。2020年5月,开拓药业成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8月,开拓药业苏州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启动。虽然这款药物最初并不是为了治疗新冠肺炎,但是因为苏州市对这个团队持续支持,让其成为有准备的企业。

  其实,连云港并不缺乏相关的人才政策。我们需要的是建立滚动扶持政策,各园区招商人员也需要有敏锐的预见能力。此外,要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摒弃地方小团队评审机制,建立行业顶级专家参与的人才政策制定和评价体系,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要建立行业协会、学会等人才招引机制,让更多的创新人才在连云港找到用武之地。要积极地走出去,招引在国外的连云港籍产业专家来连创新创业。(□ 周莹 连发)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