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加快龙头企业培育 打造核心竞争力——港城智能制造系列观察(三)

如今,各种智能制造正深入企业生产、物流、营销全流程。但是,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港城企业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港城需要进一步加大智能制造推广力度,打造更多的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培植港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瞄准竞争力

打造智能制造龙头企业

  回顾全球跨国企业成长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其庇荫下诞生了众多的中小企业。这种“葡萄串”式的企业共生模式就是制造业的产业生态。目前,我市龙头企业并不缺乏,但是不少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以及共生企业并没有形成集聚效益,这就造成了我市产业生态体系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目前,我市已启动了产业链建设计划,正在逐步改善这样的情况。专家表示,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合。简单地说,就是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做主营业务,通过分包委托等方式将非主营企业分发给中小微企业,从而打造龙头企业共生生态系统,做大城市规模工业的总盘子。

在传统生产模式中,这种共生系统建设比较困难,因为大多数企业生产计划没有数据化,很难精准地实现分包。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打造产业生态系统变为可能。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与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强化各个企业产业链,逐步形成以龙头为核心、各领域领先企业联合推进、一大批定位于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参与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

在这个生态体系下,龙头企业生产不仅可以控制,而且未来生产计划也可以谋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形成了一个协同配合的生产系统,从而实现从龙头企业生产线到中小配套企业生产线的无缝对接。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不仅可以优化库存,还可以实现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

专家建议,我市应积极推进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建设,完善产业链协作配套体系。大力推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率先实现优势产业智能转型,积极促进制造业欠发达地区结合实际,加快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改造,逐步向智能化发展。

加快区域协同

打造市域智能制造新生态

  区域发展智能制造要高度关注区域间创新资源、设计能力、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集成和对接,推进制造过程各环节和全价值链的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实现区域优势资源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

目前来看,我市智能制造需要解决三个难题:首先是供应链难题。我市不少企业的生产区集中在市开发区、徐圩新区等地,其仓储区则设置在各县区,一旦发生疫情等应急状态就可能面临供应链难题。为此,我市工业企业需加快仓储智能供应链系统的建设,通过生产和仓储的智能化对接,保障企业原料、产品的有序出库,保障企业生产。这种系统还可以缓解区域外防输入压力,实现企业生产保障和外防输入的有效统筹。其次是企业增长慢的难题。今天,城市与城市的经济竞争更多的是拥有企业绝对量的竞争。当龙头企业和一系列依靠龙头企业成长的中小企业形成一种科学化共生模式时,该区域的企业数量将呈现几何级的增长。以深圳为例,行业龙头企业等公司为深圳培养了众多的行业“专精特新”企业。这些企业依靠为这些龙头企业做代工,不仅做大做强,还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当前,我市也面临着企业增长的压力,相关部门应加强产业链研究,推进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对接,为本地企业特别是一些外贸转内销的企业搭建信息沟通等平台,让港城制造盘子不断做大。再次,智能制造还能壮大本地智能制造相关企业。我市并不缺乏智能制造相关联企业,716研究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市应该加快智能制造企业和其他有需求企业对接,做大本地智能制造产业。

加快企业智能制造管理机制建设

专家认为,切实解决制造业企业转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关键是统筹利用好政策工具,支持智能制造,包括使用金融工具,借助信贷、补贴等渠道,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资源支持。利用社会福利工具,帮助制造业企业留住人才。

“要给企业提供市场。”采访中,很多企业负责人表示。

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相关部门管理模式应该从过去管企业到未来管市场。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的负责人在招商引资的同时,也要帮助企业积极拓展市场。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业界专家的认同。如今,要想让更多企业推进智能制造,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就需要帮助更多企业开拓国内市场,让他们在更加公平的环境下参与竞争。

此外,还需抓紧时间研究智能制造高级蓝领培养计划,引导重点高校参与职业教育,把职校生变成工程师,以适应新生产模式、数字化生产方式。(□ 周莹 连工信 )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