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复杂多变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港城消费市场的传统运营模式也在求新求变:一批传统的堂食线下商家加快拥抱线上订单,一些商业综合体内的零售店铺开始转向特色街区。
每一次危机,都隐藏着机会。对于传统消费市场来说,转变运营模式,才能致胜。正如杰夫·贝佐斯所说:“你需要看到这些趋势,拥抱它们,而不要等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参与。”当然,怎么转型是个大课题,不仅需要市场主体审时度势、化危为机,更需要各界共同发力,给予市场主体支持,并为其加速转型等提供指引。
拥抱线上消费的实体商家
“我们是去年年底开店的,一直没有上美团等线上渠道,经过这一轮疫情,我们决定拥抱线上机遇。”市区某商业综合体内的一家日式料理店店长介绍,“之前,我们线下店铺口碑一直靠口口相传,生意也算不错,但是因为突发疫情,不仅店铺经营全断了,而且相关人员开支还要维系。综合考虑后,我们在恢复经营后立即开通了线上业务,虽然同高峰期不能比,但是起码维持了餐厅的正常运行。”
疫情期间,港城各大小程序开发商订单不断,不少来自不愿意借助传统渠道商开通线上服务的餐饮店铺。这些店铺主要依靠外送平台维持订单配送,基本上可以消耗库存和维持人员开支。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这种模式正在向新的方向转变。“前期相关费用高一些,目前订单费用下降了,我们一般采取的是买多少免运费的服务。”市区一家餐饮店铺负责人介绍。
同大额餐饮客户不同,一些中小微商家则更加依赖平台商配送渠道。目前,一些中小微商户在保持传统业务的同时开辟新的业务空间。“我们做鸡蛋饼快20年了,现在不仅卖鸡蛋饼,还卖鸡蛋灌饼、手抓饼,也算是自救了。现在近9成的订单都是通过渠道商配送渠道配送到位的。”苏宁广场附近的一家鸡蛋饼摊位,为了提高摊位的盈利空间,老板自学了鸡蛋灌饼和手抓饼制作技巧。
疫情防控常态化,让消费市场的传统运营模式进一步同线上融合。为了给予市场主体支持,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我们需要加快对本市线上渠道商和骑手情况的摸排,为应对突发情况建立后备力量。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协商相关的线上渠道商,帮助中小微客户协调扣点降低等支持政策,帮助餐饮企业尽快消除疫情影响,实现良性发展。
市区店铺向县域辐射
“县域购物者的购买欲望还是比较强烈的,早前在我们的预售中,县域购物者订单占到全部订单的近2成。”市区一家高端女装客户经理告诉笔者。主城区多家商业综合体相关人士均证实,如今,县域客户正逐步成为他们重要的客户群。
为了适应这样的新变化,不少商铺已经通过社交平台将一些业务向县域延伸。“我们认为当前下乡的不仅是商业,一些工业产品也应该加大下乡的频次。”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空气能空调、新能源汽车等,关键是要做好这些科技产品的县域应用场景铺设。例如新能源汽车就需要有充电桩等设备。”
近年来,中央、省市都在积极推进消费下乡,相关的应用场景确实也在改进。例如国网连云港公司积极响应政府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对没有充电桩的乡镇制定投资建设计划,目前已在乡镇或街道建设37处充电点。根据计划,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下乡力度,进一步优化布局,提升布点密度,今年全市重点乡镇有望实现充电设备基本覆盖,为新能源汽车下乡提供现实场景。
促进消费转型
还需强化商业便利度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港城商业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升商业街区、综合体和商圈的综合治理能力,让城市商业可以在突发状态下依旧保持平稳运行,从而为城市可持续供应生活生产必需品。
强化供应链的支撑体系建设。目前,我市商业供应链体系分散,主要依托传统商业模式在运转。我市应该借助交通枢纽的优势,加快数字化技术在城市供应链体系中的建设,确保城市基本生活、生产物资在应急状态下可以迅速提供精准库存,从而为应急状态保障生产生活提供支撑。
加快商圈数字化转型。虽然港城大多数商家已经建立了商业APP、微信等平台,但是在现实中提供的服务还比较传统,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要尽快搭建城市商业数字化商圈,确保在应急状态下,消费依旧保持平稳运行区间,相关物价监测精准到位,避免因为挤兑物资造成城市物价波动。与此同时,智能化商圈还有助于商业机构进一步优化停车资源、有效控制人流拥堵等一系列难题。
此外,相关部门还需要进一步指导相关消费企业抓紧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品牌、打造商圈主题IP等方式推进企业商业营销方式创新。专家建议,目前港城商业营销比较传统,要积极引入年轻人喜欢的生态、艺术等元素,加强对年轻消费群的联系,让更多年轻人对商业增加归属感。(□ 周莹 连发)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