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突出、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优势地位的行业“配套专家”“单项冠军”和“行业小巨人”,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但是,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同江苏其他兄弟城市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偏少。专家表示,培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各县区、各个部门共同发力,培育企业发展的沃土。
■ “专精特新”成为经济增长新来源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市14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研创新经费占营业收入平均在7.3%以上,其中,占比超5%共57家,占比40%;获得有效专利个数为5844个。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03家,占比71.5%。
在这些企业中,不乏坚守创新的企业。联瑞新材38年专注于功能性陶瓷粉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填补国家在电子级二氧化硅微粉方面的多项产品空白,产品国内占有率第一。2020年以来,企业连续七个季度保持利润稳定增长。2021年,净利润突破1.7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其“电子级新型功能性材料制造项目”,仅用253天便实现建成投入生产。
中复碳芯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复合材料技术,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省市成果转化项目等,拥有PCT专利等各项专利50多件。企业玻纤大梁板的生产技术和规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市场上占得先机。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066亿元,同比增长72.25%。2022年预期实现营业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350%。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专精特新”企业正在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新来源。为了进一步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我市完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机制,明确以培育库为载体,结合省“千企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形成省市县联动培育工作协同机制,将全市高成长潜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四新”模式企业、创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中,按照“专精特新”标准,量化选出入库培育企业;对入库企业每年滚动调整,政策和服务资源向入库企业聚焦,打破信息孤岛。
■ 培养“专精特新” 需要做大盘子
近年来,我市新增企业数量虽然每年都在增长,但是相对城市体量来说,增速还略显不足。总体来看,县域、区属的省级工业园区新增企业数量偏少,乡镇工业集中区内的企业并没有形成可持续增长态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还是要做好招商引资。当前,我市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面临众多机遇。
首先是连云港和无锡的结对帮扶,将有助于我市全面推进工业制造的数字化改造。当今世界,数字化正在影响制造业发展,连云港和无锡的结对帮扶不同于过去“扶贫”式的输血帮扶,而是以协同发展思维,通过相互借鉴、融合,实现共赢互补。我市各县区应抓实这样的结对帮扶,通过协同招商引资,真正将合作推向共赢新局面。
与此同时,我市还面临多重国家战略的协同机遇。经济专家认为,当前,我市正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物流链、产业链、供应链正在成为城市招商引资新的砝码。我市需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让连云港好山好水好风景变为招商引资的好口碑、高效率。
再次,我市正在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变,即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共同为连云港发力。各县区需要尽快搭建科技平台,为新一轮发展做好准备。专家表示,未来10年是电子信息等数字化经济快速发展的10年,这就意味着同电子信息相关的产业将成为市场香馍馍,各地需主动梳理产业链,主动挂链。与此同时,还需主动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目前来看,这轮科技革命是以生物技术为核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球生物公司加快了疫苗等技术的研究,有可能会催熟这轮科技革命尽快到来。在这个方面我市既有优势,也存在不足。市开发区等相关板块需抓紧时间建设生物技术实验室,尽快布局相关的科研平台,确保我市同全国乃至全球同步进入生物科技革命时代。发改、工信、科技等部门需抓紧布局相关项目,提前谋划并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确保企业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和决心。
■ 完善港城企业培养机制
全球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凭政府扶持成为全球企业,但是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不依靠政府支持成为全球企业。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它每时每刻都受到各种政策因素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更多企业变为“专精特新”企业,还需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以开放思维促进经济发展。
要积极推进金融改革。众所周知,“专新特精”企业前期研发投入大,技术成果市场化过程中风险较高,资金回收慢,投资风险较高导致企业融资困难,“融资难”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不少企业希望融资政策能够更加灵活,通过融资、合作等途径切实把扶持中小企业落到实处。目前,我市的金融产品正在逐步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但仍存在不足。专家认为,作为创新开放的前沿窗口,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应该挑起金融改革的重任,尽快落地跨境人民币交易和数字人民币试点,并积极筹备类似于硅谷银行那样的金融机构,帮助“专精特新”企业尽快成长。
加快企业家团队培养。采访中,一位从乡镇企业做起来的企业家表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知识储备越发不足,希望能够有机会学习新思想、新知识。同这位企业家有同样想法的中小企业家不在少数,那么,我市能否搭建一个企业家学习、交流、培训平台?比如,扬州为了培养企业家,由当地组织部出面,搭建企业家培养平台,所有讲课的人都是成功企业家或者业界经济学家。浙江为了培养企业家,地市书记、市长主动当团长,带着企业家到外地参访。相关部门不妨学习一下外地经验,为我市中小微企业搭建相应平台,不仅帮助中小企业主学习交流,也通过推出丰富的服务和市场活动,为企业打造更高价值的新商业连接平台,助力企业发展,提升竞争力。(□ 周莹 连工信)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