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集聚和产业工人的汇集,市开发区、连云港高新区、徐圩新区等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示范区面临新一轮产城融合的挑战。同样,县城周边的工业园区也面临着产城融合的难题。
面对新的挑战,港城工业园区如何破解产城融合的难题呢?
需解决好生活和生产难题
当前,“园区+城市”正成为国内工业园区发展的趋势。这种模式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可以有效破解工业园区公共服务供应不足、人口红利减弱、管理水平低效、生态恶化等问题。因为随着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步退出工业园区,以高端制造、智力劳动为特色的新制造业正在成为工业园区追求的新方向。
在这种新趋势下,人的功能正在加强。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留在工业园区,增强对区域的归属感,越来越多的工业园区选择补齐产城融合短板,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以高品质的园区生活吸引年轻族群、高端人才聚集。
同传统的工业园区不同,今天工业园区经营的理念在发生变化。过去单一企业运营整个生产链的时代正在被解构。为了分担风险,龙头企业正在收缩其供应链产业链的扩张行为。这并不是说他们放弃所在行业的竞争优势,而是选择抓大放小。在这样的时代,协同生产成为园区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在全球产业链风险增大、供应链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园区更加需要围绕龙头企业开展以商招商,从而让整个园区有效供给产业的上中下游需求。在这个方面,徐圩新区做得较为出色,目前徐圩新区基础原料就地转化率达70%以上,已形成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现代石化产业循环发展体系。
市开发区和连云港高新区在产业集中度和特色上同徐圩新区相比略显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园区性质决定的。市开发区当前集中发展的是医药和新材料两大产业。但是,市开发区医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存在缺链、少链现象。连云港高新区整体产业门类还不够清晰,重点产业企业集中度不高。
面对发展新要求,我市各个园区需进一步细化园区产业规划,确定1至3个主导产业,快速摸清产业链,确保及时补链强链。在这个过程中,我市可以通过产城融合发展的模式,促进补链强链。
我市经济专家认为,在产业链为主导的园区经济时代,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双方关系更加融洽。这就带来了人的交流需求增加,从而变相推动产城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园区产业工人特别是高端蓝领的比重将急剧增加,这就要求园区必须提供教育、医疗、娱乐等资源满足这些新晋产业工人需求,从而稳定园区工人队伍,为招商引资准备加分项。
应做好区域划分
近日,笔者在徐圩新区云湖采访时,发现早几年做的商业综合体、中央厨房、集中居住区正在持续扩容。“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徐圩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徐圩新区已经有上万名员工,还有好几万元的项目建设人员,这些人都需要在此感受美好生活。为此,他们持续在产城融合上下功夫,积极帮助企业留人。
市开发区则着力在教育和医疗上发力。今年以来,市开发区加快推进苍梧小学开发区校区和新海实验中学开发区校区项目建设,作为本年度开发区投资最大的教育民生项目,该项目目前进行承台开挖及地下室围护桩施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发区院区明年有望投用。
连云港高新区同城市融合度比较好,吾悦、万达两个商业综合体也融入其中。然而,受制于产业空间限制,连云港高新区还需要在产业上发力。
当前,我市越来越多的园区意识到产城融合是趋势。专家表示,当前,我市各大园区需高度重视园区产业分区和产业结构。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园区的产业内容、城市形态以及居住环境三个维度设计园区的分离区、促进区。在这种模式下,分离区就是将工业企业集中分布在某个区域里,融合区主要布局住宅、商业、服务业、工业邻里中心等业态。这些区域之间以便捷的快速公交串联。
重视规划引领效应
当前,我市三大国家级工业园区产城融合速度正在加快。但有些园区的功能分布还不够清晰,工业区和住宅区过分临近,很容易引发邻避效应等风险。这表明我市园区在推进产城融合的过程中,规划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苏州工业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一张蓝图画到底。我市也需积极通过设立地方性法规的方式,将一张蓝图画到底的规范通过法律方式规范起来,避免出现规划难以执行等问题。
在具体操作中,我市工业园区可以参考大湾区模式。大湾区产城融合模式是产业集聚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园区具备吸引周边地区的生产要素向该地区集中的能力,该地区经济发展又导致区间工资水平、社会福利的提升,进一步吸引人口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我市园区还可以参考苏州工业园模式,即高新产业的发展和高品质城区的建设,将能够带来高素质人口,高素质人口会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产业和人口同时进步的情境,以此为基础带动园区城市配套设施的完善、生活质量的提高。
建立城市功能转型机制
杭州模式也值得借鉴。这是一种以城市建设为主导的园区升级模式。城市建设作为产城融合的物理保障,为产业发展提供要素支持、需求导向及空间支撑,城市功能是否匹配当前城市化需求,将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人才的生活水平提升。以杭州市为例,杭州推动城市转型,建设高质量城区,推动经济发展“腾笼换鸟”,从而促进先进产业的发展。
我市各大园区选择什么样的模式需要量力而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因地制宜。(□ 周莹 连发)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