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偏好体制内就业、倾向“慢就业”,还是对待离职跳槽慎之又慎,无不体现出求职者的“求稳”心态。其实,就业“求稳”,除了反映疫情等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也折射出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盾。
“求稳”背后是就业形势持续承压
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67万人,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受国际疫情影响,这两年归国的海外留学生也在增加。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大军,叠加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疫情起伏冲击,遇上经济下行,当前就业形势面临着诸多挑战。
采访中,不少在连高校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告诉笔者,受前期疫情的持续影响,很多中小企业的用工需求大幅度缩减,更有不少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再加上此前双减政策下教培行业遇冷等,反映到求职上的直接表现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慢就业”的方式寻求进入体制内,进而实现“稳就业”,这种现象在近两年尤为突出。
“一方面是就业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另一方面是受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就业岗位减少,这些都给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青年群体就业造成了极大影响。”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招生就业处老师王震坦言。供需不平衡之下,毕业生焦虑感明显增加,再加上校园线下招聘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今年的就业形势相比往年相对严峻了一些。智联招聘做的一份1.8万份样本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2022年毕业生供给侧明显承压。其中,61%的毕业生认为找工作非常难,就业是非常有压力的一件事。
为全力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发展,吸纳就业,我市今年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助企纾困、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的扶持措施,包括实施阶段性降费及缓缴政策、继续实施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等。毕竟,众多中小企业才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主渠道”。
企业发愁招不到合适的人
就业形势持续承压,无疑给求职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压力。但实际情况是:一方面,求职者烦恼找工作困难;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也在发愁招不到合适的人。笔者不久前在一场校园招聘会上看到的一幕,部分企业展位聚集着不少求职者,有的甚至要排队,而有的企业展位却无人问津,招聘专员不得不主动走出展位“抢人”。企业用人需求之迫切也由此可见。
“一般而言,我们民营企业肯定不是大学生毕业求职的‘首选项’,他们往往更青睐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或者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我市一民营制造企业人事经理表示。企业几乎每年都要到校园招聘大学毕业生,本身发展是一方面,年轻人流动性大是另一方面。招聘会现场,不少大学生在得知进厂要在车间轮岗3至6个月,纷纷打起退堂鼓,认为进民企上班可能就意味着工作辛苦、薪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现在的年轻人多不愿意在工厂沉淀下来,即便是来了,一旦有了合适的机会就会选择离开。”该人事经理说。
其实,不仅仅是求职者在挑企业,企业对求职者的实际专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今年,我们公司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热泵、光伏及太阳能领域,参加了多场招聘会也依然没有招满合适的人。”日出东方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专员朱敏告诉笔者。尽管疫情下企业面临着很大压力,但企业对相关领域人才依旧是“求贤若渴”。“毕业生是很多,但大多又不具备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真的很矛盾。”朱敏说。
就业结构性矛盾值得关注
业内人士指出,“就业难”和“招人难”并存,在疫情的影响下,就业结构性矛盾越发突出。而所谓就业结构性矛盾,就是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求职和就业难度加大。通俗地说,就是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
“当前,我们市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最主要的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缺乏,在生产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亟须相关技术技能性人才,日出东方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相关供给却没有跟上。其次是对一线普通工操作工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快递等行业,工厂有岗位却难招工。”市人力资源市场相关负责人说。人社部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职业排行显示,100个职业中有36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24个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
与此同时,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下,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可能更加复杂。中国教育报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关于求职期望,47%的毕业生“只找符合自己就业期望的岗位”。对此,市人才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毕业生要根据现实形势调整自己对就业岗位的预期,努力克服“慢就业”的心态。另一方面,高校教育也要注重需求导向,不断改进人才培养和就业评价机制,以更好地实现劳动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对接。(□ 肖婷婷 杨宗峰)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