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无法与求职者预期匹配,致使“有人无岗”;另一方面,求职者能力水平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致使“有岗无人”。那么,“盼就业”“愁招人”间的堵点该如何打通?
教育培训应与市场需求一致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是就业人群中的重要群体,化解其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的重点,应该放在学校教育端。”市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校应该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强化校地、校企深度融合,合理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结构,以适应新时代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
这一观点,得到了我市某石化企业招聘负责人的认可。“最近几年,可以明显感觉到石化类专业高校在扩招,不少学校还从大专升级成了职业本科大学,比如,过去的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现在成了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成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可以说,相关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越来越成熟。”该负责人说。近年来,石油炼化行业和化工行业迎来大发展,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也开始变得“吃香”。“想必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相关院校才转变了人才培养模式,而这些学校的学生也是我们企业的重点招聘对象。”
“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因此我们亟须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发展空间。”康缘药业有关负责人表示。校企联合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反哺高校、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应尽责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实现学生和市场的无缝衔接,也有利于为企业注入新活力。
针对市场上技能人才短缺的情况,业内人士表示,要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特别是对当地急需的岗位、工种,或者就业困难人群,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技能培训。而对于企业自主进行员工培训的,可以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
值得关注的是,在全市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基础上,我市人社部门在今年还编制了《2022年连云港市技能人才需求目录》,共收集19387个岗位。“该目录体现我市不同领域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可借鉴参考,不断完善专业布局、优化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规模和质量,为推动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企业和求职者需要“双向奔赴”
对于不少企业来说,招人并不难,难的是招到合适的人;对求职者来说,找工作也不难,难的是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企业和求职者共同向前迈步,实现“双向奔赴”。
“现在很多技能人才都外流了,很多人不愿意在本地企业干,这也不奇怪。”市人力资源市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相比苏南地区,连云港民营企业工资待遇相对较低,福利待遇也跟不上,但求职者都希望在薪资待遇好的企业就业,二者之间就出现了偏差。大学生情况也类似,“有钱景”又有前景的企业无疑是他们求职就业的优先选项。“这就要求我们企业在提高招聘要求的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薪酬绩效制度,不断提升求职者待遇。在员工入职以后,还要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和充分的发展空间,不断增强他们对企业的集体感和归属感。”
“对广大求职者而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找工作时,不能只看眼前的得与失,也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学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每一步。特别是当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起野心时,要学会低下头、潜下心,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在‘厚积’中寻找新的机遇。”该负责人说。
既要找“饭碗”也要造“饭碗”
业内人士指出,相关部门在为求职者找 “饭碗”时,不妨把工作做得更加细致些,即在搜集岗位信息后利用大数据及时匹配,并精准地推送给相关求职者,以求最佳的人岗匹配、地域匹配。
其实对于这一点,我市一直在做。“每逢一些大型的招聘活动,人社部门都会提前向重点就业群体发送‘燃信’(彩信的一种),通过主动推送缺工岗位信息,进一步打通供求双方交流‘快速通道’。”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负责人陈新泉说。
与此同时,光找“饭碗”不行,还得造“饭碗”。现如今,创业促进就业早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创业能够发挥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不仅可以缓解就业总量压力,还有助于解决结构性问题。为此,相关部门应继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积极发展各类创业载体,加强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充分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巨大潜能。
特别是在新业态方面,要善于用新业态创造新就业。6月中旬,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导师”“研学旅行指导师”“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等18个新职业。经公示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这些新职业将被纳入新版职业分类大典。业内人士指出,国家发布这些新职业,无疑为求职者打开了更多新的就业渠道。相关部门需大力扶持新业态,并指导培训机构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开展培训,不断创造出更多的新“饭碗”。(□ 肖婷婷 文/图)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