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是近年来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非常火爆的主题。而线上的“赶海热”,正在为线下带来实实在在的赶海人流。人流就是“钱流”,如何让赶海热度不降,在确保安全、环保、可持续的前提下,走出一条靠海吃海的休闲旅游新路子?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新命题。
线上带动 沿海迎来赶海人潮
每到周末,在我市连岛、高公岛、海头等沿海乡镇街道,都会迎来赶海休闲的人潮。他们拎着水桶、网兜,拿着夹子、铲子,带着老人、孩子,到海边来休闲旅游,顺便捡拾海蛎、海螺等海鲜。
这些人,很多都是线上“赶海热”带来的。目前,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有很多赶海主题的“网红”,他们将赶海短视频拍得生动有趣,粉丝众多。在小红书等平台上,有不少赶海指南。而在我市,也有一些这样的“网红”,专门拍摄赶海视频,介绍本地的赶海地点,很受欢迎。在线上“赶海热”的带动下,很多市民跃跃欲试加入了赶海大军。
普通游客来赶海,受工具和专业技能的限制,主要是在海边捡海螺、敲海蛎,退潮的时候捡一些贝类,抓一些小螃蟹。但其实,在海边,并不是海鲜遍地、唾手可得。赶海其实是个技术活,必须掌握时间和技巧。比如,事先了解潮汐情况是赶海的必备功课,赶海的最佳时间段就是退潮之后到涨潮之前,而很多赶海市民没有提前做功课,到海边正赶上涨潮,连海滩都下不去,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不少市民就吐槽赶海颗粒无收,而有的市民踩准了点就收获颇丰。家住海州的市民董裕娟是赶海常客,她说:“捡不到海鲜也不要紧,和家人一起来看看大海,放松一下心情也是很好的。”
安全问题和生态保护 不容忽视
赶海,其实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市民赶海,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安全问题。记者了解到,我市不少市民赶海的地点位于深入海中的防波堤上,这里的礁石湿滑,捡拾海螺等海鲜的时候,稍不留神就会产生失足落海以及跌伤的危险,而今年在我市就曾经发生过赶海造成的意外伤害事件。另外,由于没有掌握好潮水涨落的时间,导致被困在礁石、沙洲上的事例也不少。而我市沿海淤泥质海滩较多,有的十分松软,如果恰好踩在松软的淤泥中,就会陷入其中。如果发生此类危险,切勿盲目自救,应迅速报警等待救援,以免发生更大的危险。据了解,市民赶海需要选择适宜的天气,不能选择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去赶海。另外,赶海的时候最好准备一副防割手套,以免被礁石、贝类割伤。
市民赶海,还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遇到一些国家禁止捕猎的动物要注意保护,也不要使用法律法规禁止使用的工具。在地点选择上,需要避开保护区、重要的水鸟栖息地等生态敏感区。赶海时还要注意不要随手将垃圾丢弃在海边,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在“赶海热”中 挖掘“真金白银”
“赶海热”的背后,是市民对优质亲海空间的现实需求。“赶海热”的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和资源,作为沿海城市,我市需要抓住方兴未艾的“赶海热”,探索一条新型的靠海吃海发展道路。
据分析,受新冠肺炎疫情容易反复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都有所改变,城市周边短途游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在沿海城市,赶海等成为城乡居民休闲娱乐的“刚需”。值得关注的好消息是,我市2017年发布的市级产业特色小镇培育名单中,就有赣榆区“赶海小镇”。高公岛渔家风情小镇也被列入旅游强市行动计划。经过数年发展,如今我市沿海已经搭上了网络的快车,赶海直播火遍全网,海鲜带货量位居全国前列,可谓实实在在尝到了“赶海热”带来的好处,挖掘到了“真金白银”。
我市要想留住“赶海热”,首先要做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海洋生态环境。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休闲渔业发展的规划,重点打造示范性的“赶海小镇”,建好基础设施,做好游客服务,多在线上线下举办“渔民文化节”等聚集人气的节庆活动,将线上流量、线下人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金流。留住“赶海热”还需要一些突破,改变停留在岸边的模式,要创造条件让游客往岛上走、往深海走,打造附加值高的高端海洋旅游项目,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更佳的旅游体验。(□ 黄威)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