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培育盈利能力 为发展蓄能——港城中小企业破茧成长系列观察(二)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国家、省、市均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政策是助力,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关键还是要培育自身盈利能力,为发展蓄能。

资金压力下的成长烦恼

  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市中型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0.19亿元,同比增长7.5%;小微型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7.22亿元,同比增长18.4%。

  这组数字显示出我市中小企业虽然主营业务收入都在增长,但是总量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人力成本上升、物流成本上升、产品研发成本上升等造成的。

  “劳动力成本上升是直接原因。”某乡镇一家服装代工企业负责人表示。作为长三角重要的校服代加工企业之一,该企业承担了江苏多家名校校服生产任务,且是国外某知名运动品牌冲锋衣的代工厂。因为人力成本过高,该企业只能上马数字化制衣设备,尽量减少手工制衣环节。该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制衣师傅月工资达到6000元以上,即使这样,依旧招不到工人。厂内员工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缺乏年轻工人。为了完成订单任务,甚至需要招聘男性制衣师傅,依旧很难满足生产需求。员工工资成本上升,自动化改造成本上升,企业利润自然就拉低了。”

  和这家制衣厂有同样成长烦恼的还有粮油加工、食品生产等企业。以我市一季度经济数据为例,全市农副食品加工业营业收入50.2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仅0.99亿元,远低于其他行业。连云港鑫泉面粉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井龙的烦恼是:“目前小麦的收购价格上升,但是面粉的价格并没有波动。企业因为规模比较小,所有技改的费用全部由自己消化,影响了企业流动资金储备量。不做技改,产品的品质和企业效益肯定会降低。做技改,企业利润又很微薄。”

  市工信局投资与技术改造处处长袁堂中介绍,技改是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具体操作中,中小企业因为主营业务收入不高,容易受到市场风雨的影响,因此,推进技术改造的热情不高。为了解决企业这些烦恼,我市通过市级资金,激活企业创新技改热情。

推进技改助力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关键还是要蓄积增长的能力。

  连云港中复碳芯电缆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正是源自持续技改的结果。去年,中复碳芯第一条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生产线成功投产,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公里,填补了碳纤维电缆在国内电力领域大规模应用的空白。如今,这家企业不仅成为国内碳纤维电缆行业的佼佼者,产品远销海外众多国家,而且建成了一批复合材料拉挤厂。截至目前,该企业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省市成果转化项目等,拥有PCT专利等各项专利50多件。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066亿元,同比增长72.25%。2022年预期实现营业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350%。

  市工信局中小企业处负责人任加庚表示,企业前期研发投入大,技术成果市场化过程中风险较高,资金回收慢,投资风险较高导致企业对研发技改信心不足。但是,真正挺过研发风险期后的企业大多数可以实现新发展,并在新的空间找到一席之地。

  类似的案例有很多。以东海的弘扬石英为例,虽然是传统行业,但是该企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战略,先后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13名,企业技术带头人徐传龙被聘为南京工业大学“产业教授”,有效发挥了领军人才技术龙头作用。同时,该企业还围绕硅材料产业链构建人才链,着力开展员工技能培训,继续拓展与更高水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探索中小企业产学研联合创新路径方法。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光伏石英材料位于光源光伏行业前列,稀土掺杂功能石英玻璃制备技术国内领先,是目前国内石英行业中规模最大、品质最齐全的稀土掺杂功能石英玻璃材料企业。

扶持政策需要有的放矢

  在中小企业积极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政策有的放矢,真正地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业内人士表示,我市虽然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的若干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实施不精准,部分“专精特新”企业没有享受到优惠政策;覆盖面不够广,产业链的上下游并没有全覆盖,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部分县区因为财政资金紧张,相关的兑付资金不能及时下拨。此外,各个县区在招商引资时,青睐大企业,对招引外地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缺少政策支持。

  市工信局三级调研员赵永生介绍,当前,我市正在积极主动帮助中小微企业减轻发展压力,打造全生命周期帮扶体系。比如,积极推广“园区保”等信贷模式,有效解决园区内优质“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问题;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满足“专精特新”企业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融资需求;支持银行机构研究出台“专精特新贷”等金融产品,扶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培育库企业做大做强。(□ 周莹  连工信)

本稿图片为资料图片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