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更加侧重休闲度假、沉浸式体验转变……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旅游消费需求呈现出明显升级趋势。在“微度假”的需求背景下,旅游行业能否突破传统供给方式,引领市场新潮流,值得各方期待。
危中寻机 敏锐把握市场新风向
业内人士分析,虽然近两年来旅游业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但危中有机,给低密度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定制旅游及康养类旅居等新业态带来新的机会。这也间接地为发展高质量旅游带来一个提升质量、调整产品、更新意识的缓冲期。这些都从2022年国内旅游市场的变化上得以显现。
除了露营热度持续不减,记者通过相关旅游平台搜索发现,国庆假期里骑行、徒步、划船、骑马等运动游玩项目攻略搜索量环比增长200%。这些新玩法,完全突破了以往跟团游、打卡热门景点的传统旅游方式,形成旅游市场新潮流。简而言之,行程两三天甚至更短的“微度假”产品,正被越来越多的游客追捧。“从暑假旅游市场以及国庆假期市场来看,最受游客关注的还是近距离、短时间、高频次的城市及周边‘微度假’产品,类似主题乐园、乡村民宿等都是比较热门的选择。”市区一家旅行社负责人如此分析。
同心协力 全力提升游客满意度
当前,文旅融合、消费扩容的新亮点频现。一方面是国民休闲消费多元化升级的体现;另一方面是旅游企业转型升级,逐步打造个性化、定制化的旅游服务体系的结果。作为旅游城市,港城亟待关注旅游消费新需求,积极推动各方共同打造本地化的亮点产品来满足需要。
无论是“运动出游”“文化研学”还是“微度假”,一种新的旅行方式出现,对于旅游市场主体来说既是新的增长点,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业内人士提出,聚焦消费新需求,需要各景区、旅行商在品质和特色方面下功夫,提供更多符合游客口味的新产品,成为激发旅游市场更大活力的关键所在。国庆期间,湖南省柳叶湖旅游度假区推出的艺术营地产品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以渔歌艺术为主题,为前来露营休闲的游客提供渔歌音乐节、渔歌艺术馆、渔歌帐篷营地等丰富的文旅融合产品,实现轻休闲、“微度假”的出游体验。借他山之石,谋发展之路。我们也可以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科技营地、自然营地、西游人文相关营地。
如果能够做到突出户外、露营这一热点主题,同时让旅游更具深度,也就能够获得市场的青睐。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在发展观念上有所突破。以当前受到游客热捧的运动旅游为例,成都武侯祠景区推出了古代运动会,将景区的历史文化与运动旅游需求相结合,做出创新产品,让广大游客“穿越”到古代,这样沉浸式的体验又要比单纯穿着古装在景区打卡更具吸引力。
拓展思路 做大做强“微度假”市场
如何满足“微度假”这个大市场的需求?记者认为,我们最终还是要落脚于本地旅游的特色资源,通过转变观念、转换“赛道”来壮大旅游市场,增强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活力。
首先,需要结合资源找到一个突破口。近年来,研学游成为“双减”落地后旅游市场的新热点。针对各种兴趣爱好及特色主题开设的不同类型的营地教育产品正在丰富研学游的行业生态。和开放式、主题化、亲子陪伴的旅游产品不同,营地教育多数以封闭式的“独立营”为主,既解决了家长的带娃难题,也提高了孩子在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作为山海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兼备的城市,我们有足够的资源、底气来做强做大这个市场。此前,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市旅游协会还成立了研学游分会,通过协会的力量,架设各方合作的桥梁。除了旅游协会,旅游、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当参与进来,共同出台相应的政策,助力景区、机构做好研学产品的开发,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其次,多部门、多业态形成发展合力。除景区和旅行社挖掘相关的市场需求以及相关要素外,文化、旅游部门乃至文博场馆需积极与景区形成联动。一方面,可以将文博场馆与景区相呼应的元素集合在一起,让参观博物馆成为某个出游线路中的一个打卡点。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将博物馆内的藏品“搬”出来。“例如,可以通过非遗中的剪纸将我们博物馆里的藏品进行模仿再造。在这个过程中,让游客认识了解藏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同时,也可以深度了解我们的非遗文化。”市区一家旅行社负责人建议,这些活动可以在景区、景点、历史文化街区包括乡村民宿完成,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旅游产品形态。
此外,还需不断创新开拓发展思路,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满足他们的休闲需求。例如,景区、民宿、酒店等业态可以与大剧院等文化娱乐新业态合作。根据节日期间的演出主题,串联起后续的旅游产品。通过观前“科普”、观后讨论等,吸引兴趣爱好相同的群体,共同参与一些文旅项目,不断巩固和发展消费群体,擦亮文旅融合的招牌,让新需求的“大市场”真正成为做强港城旅游产业的硬支撑。(□ 徐黎一)
本稿图片为资料图片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