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推动能源革命 促进能源转型——我市优化能源供给方式系列观察(上)

能源是一个地方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眼下,我市正在借助新一代能源革命成果,努力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努力让区域能源供给方式持续变革。

减碳发展  增绿先行

  今天,我们提到能源革命,不得不提到传统的化石能源和当前热门的核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以及太阳能。目前,我市已有的能源结构既有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化石能源,也有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及核能等新能源。

  10月9日,江苏省首艘30万吨VLCC级(即Very Large Crude oil Carrier的英文简称,意为超大型油轮)原油船舶“远金湖”轮顺利靠泊盛虹炼化港储码头171#原油泊位,开展原油卸载作业。这标志着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原料进口通道全面贯通。未来,这些原油将在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装置中变为高端的石化产品。

  这是化学能源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典型案例。这些原油可能变为汽柴油以及其他的工业产品。在生产这些工业产品的过程中,可能需要电、煤等一次能源,也需要蒸汽等二次能源加持。当然,都会出现碳排放。

  面对全球变暖这一大课题,全球能源结构已然在加速调整。坐观其变不可取,视而不见不可行,积极探索创新的发展路径才是解决问题之道。改变城市能源结构,便是有效的路径之一。近年来,我市集中力量在电能的利用上下功夫,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成为我市清洁能源重要的拓展方向。截至10月底,我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296.03万千瓦,增长35.62%,占全省新能源装机容量的6.03%,排名全省第7位。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还不包括核电,主要指的是清洁能源。在众多的清洁能源中,光伏容量增长的速度非常快。因为光伏适应性比较好,既可以在海上、陆地进行大面积铺设,也可以在老百姓的房前屋后、公共机构的屋顶进行铺设,因此增长非常快。今年前10月,我市光伏容量169.21万千瓦,同比增长60.51%。”

能源转型  势在必行

  9月21日,全球首个“核热光储”多能互补示范项目陆上工程开工建设——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陆上部分),在连云区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是江苏省重大能源建设项目、江苏省最大的储能电站(电网调峰)项目、绿色清洁能源创新示范项目,对探索推广“核电+新能源”发展模式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其实,在新能源推进过程中,任何一步改革都不容易。以光伏为例,目前,我市光伏推进比较快的地方主要在公共机构,即政府部门以及医院、学校,但是在农户端推广的难度依旧不小。究其原因,其中之一是,周边省份的光伏补贴指标高于江苏。

  风电的推广也不易。同福建等地相比,连云港近海海上风电可用资源不足。与此同时,江苏省高度看重高质量风电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回报率的地方开发风电得不偿失。目前,我市只有灌云建有大型海上风场。我市风电制造企业相关专家表示,随着陆上低风速风电装备和深远海风电装备的研发生产,连云港发展风电大有可为,但是得算好建风电场的经济账。

因此,我们现在谈能源革命,不得不面对光伏技术推广的空间问题、风电技术推广的经济价值以及可能涉及环境污染的生物质发电问题等。

  好在连云港是国家重点布局的核电基地,本地消费的电能和生产的新能源(包括核电)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数据显示:1至10月,全市新能源发电量(包括核电)为471.73亿千瓦时,增长8.2%。其中,核能发电量为432.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风力发电17.77亿千瓦时,增长0.6%;光伏发电16.93亿千瓦时,增长55.27%。生物质发电4.69亿千瓦时,增长1.53%。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核电是我市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港城新能源不足难题。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卢山表示,作为一道城市减排的必答题,我们还需进一步破解清洁能源在港城的落地问题,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的思路。

打造新供给  激发新动能

  毋庸置疑,能源转型,并非易事,但势在必行。

在探索转型的同时,我们还要解决出现的一个个新问题。新经济时代,我们需要更加精准的能源供给,以实现“打造新供给、激发新动能”的良性循环。

  连云港是海洋城市,海洋蕴藏着众多的能源,但是目前我们在海洋能源利用上略显不足。除了江苏核电做的核热光储项目,海上能源利用几乎是空白。

  同样是海滨城市的台州,利用潮汐能进行能源供给。今年我国首座潮光互补型光伏电站——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浙江温岭潮光互补智能电站,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这也是我国首次将太阳能和月亮潮汐能互补开发的创新应用。温岭潮光互补智能电站年均发电量可超1亿度,可满足约3万户城镇居民一年的家庭用电需求。与同体量火电站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1654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84479吨。

  不仅在一次能源领域,在二次能源供热方面,核电供暖项目已经在山东变为现实。

  2021年国内最大核能供热项目——国家电投“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正式启动供暖,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海阳市的20万居民送上温暖。目前,全国核能供热项目有3个,作为我国最大的也是首个核能供热项目,“暖核一号”的供热能力占目前全国核能供热总能力的92.8%。今年7月,“暖核一号”三期900MW远距离跨区域核能供热工程开工,计划于2023年投运。届时,供暖区域可达烟台、威海多地,满足约100万人口的取暖需求。

  当前,我市核能供气项目已经启动。该项目以田湾核电二期工程3、4号机组蒸汽作为热源,将蒸汽输送至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进行工业生产,建设周期24个月,预计2023年底投产。

  正如专家所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让更多的新能源成为城市能源的生产端力量,带动城市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尽快完成能源的动态平衡。(□ 周莹 连发)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