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质效 让百姓有“医”靠

在家门口能够方便就医是民之所系,政之所向。随着我国人口趋向老龄化,人们对健康卫生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目前,全市所有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市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1.71%,在保障和维护城乡居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任务重且收入偏低 基层医生工作不易

  百姓最关心的是家庭医生的诊疗水平。相对于大医院的专科医师,全科医生又被称为家庭医生,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仍有缺口,且城市分布居多。基层医生通常工作任务琐碎繁重,收入和大医院的医生不能比。如何凭借岗位吸引力来留住人才呢?这是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时需要思考探索的课题。

  刘明(化名)是我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他所在的卫生服务中心要做好管辖区上万人的健康管理,包括基本诊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扶贫工作等,而每项任务又有数十个小项。基层医院编制有限,人员又招不来,刘明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社区医生和大医院的医生没法比,一是琐事多,二是收入低。由于接触的都是常见基本病,科研上基本毫无进展,更不要提发表论文。”和刘明相比,当村医的李明(化名)更郁闷。村卫生室设备简陋,只能开展最基本的诊断。“之前在学校时,我们经常抱怨设备跟不上,到了这里才发现,有设备就不错了。基本上只能看点小病,稍微复杂的就要转去大医院。收入就更不用说了,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更不要谈买房结婚了。”

增强岗位吸引力 提升服务积极性

  只有让家庭医生主动发现百姓的潜在需求,百姓才能够享有持续优质的多层次健康服务。“从签约服务的提供方来说,收入分配应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实现多签多得、优绩优酬。”这种观点得到业内专家的认同。事实上,家庭医生的服务积极性对保障签约服务的质量至关重要。“比如,医保政策需要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基层的医疗价格也需要继续调整,从而逐渐转变基层百姓的就诊理念。另外,借助二三级医院及区域性医疗资源共享平台等全力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帮助他们由低水平的专科向高水平的全科转变。随着‘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推进,慢性病连续处方制度应加快落地,让基层患者少跑腿。同时,要充分发挥家庭医生的积极性。”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前德表示。

  此外,张前德认为,应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结合签约内容和服务形式,改善基层医生工作环境、生活待遇,逐步提高薪酬标准,解决他们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合理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高、中级岗位的比例,扩大职称晋升空间,重点向签约服务考核优秀人员倾斜,将签约服务评价考核结果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全二级以上医院医生定期到基层开展业务指导与家庭医生定期到临床教学基地进修制度。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签约医生提供一定签约服务费,按照提前预拨、事后结算的方式拨付,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支付方式改革范围。同时,还应采取多种措施,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政策。

建立激励性机制 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除了改善待遇,拓宽职业发展路径也是留住基层医生的条件之一。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基层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基层医院的硬件条件越来越好,基层医生的职业发展前景也越来越明朗。

  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激励机制方面,推广标化工作量做法,将服务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考核结果与服务团队的收入挂钩,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同时,在编制、人员聘用、在职培训和评奖推优等方面重点向承担签约服务工作的人员倾斜,将优秀人员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范围。加强家庭医生及团队成员的继续医学教育,提高签约服务质量。

“治本之策还是要补上全科医生的缺口,尽快培养一批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和全科培训的高素质全科医生来充实家庭医生队伍。此外,还可以通过推进医共体建设,让三级医院专家融入签约服务团队,使城市医院和乡村医院、高级专家和基层医生建立紧密联系,真正发挥指导帮扶作用。”张前德说。(□ 庄婷婷  孙一文)

本稿图片为资料图片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