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莹 连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着力扩大内需”列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随后,一系列促消费的政策措施也陆续出台。
通过提振消费来稳经济增长,需要从民生保障、优化就业、收入分配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这就要求我们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技术基础。
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2022年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市一半多的常住人口靠在一产、二产和三产中工作获得收入。以560户调查样本住户分析,制造业稳步地占据就业的大头。其中市区、赣榆城镇居民中,在制造业工作人数较多。从农村居民就业方面来看,制造业同样具有强大的就业吸附力。
看就业岗位,看的是消费人群;看平均工资,看的是消费能力。在我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排名前三,制造业收入则破万。市委党校教育长卢山表示,收入前三的行业同制造业关系非常密切,排名第一的相关产业是制造业的发展要素供给部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是制造业的创新要素供给部门,信息传输等部门是制造业数字化保障部门。可以说,提振制造业特别是创新产业对于增加居民收入非常重要。
与其相对应的是,专业机构研究发现,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消费能力较强的产业门类。
根据第一财经对天眼查等平台数据的分析,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优势企业排名中,生物医药企业数量排名最高;其次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行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赛道排名不太理想,因为我市拥有的高企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偏少。
“连云港不乏优质企业,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只见高峰,不见高原’的现象。”我市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高峰决定了优质企业的头部企业数量,但是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中缺乏专精特新、独角兽等创新企业。这就造成了我市经济哑铃状的结构,即头部企业多但是优质企业少,大部分的创新活动集中在少数企业中,从而影响了优质消费人群的覆盖面。
从这个层面看,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让优质企业可以在连云港快速成长,不断增加城市中产的比例,促进消费扩容。
把握当前和长远做到“稳中求进”
根据第一财经数据显示,我市拥有优质创业平台48家。数据背后的问题是:创新创业平台并不少,但创新企业数量并不多。
在倾听企业主心声时,我们了解到相关原因:一是创新创业平台功能不健全。少数创新创业平台只能提供办公类的简单服务,在公共检验检测平台的建设、公共实验室平台的搭建、科技孵化基地建设上同先进地区有差距。这就造成了落户企业需要自己搭建一系列的创新载体,从而造成了企业前期投入过大,影响企业孵化速度。二是地方考核机制不合理。有些时候,甚至出现“开门招商,关门赶客”的问题。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改变传统政绩观。
回顾连云港创新龙头企业发展历程,也能从中发现一些发展“秘诀”。“以医药企业为例,这是连云港产业创新能力最强的板块。”市科技局副局长周梦玲介绍,“这些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表现出旺盛的创新欲望,政府给予企业最重要的支持就是帮助其申报了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让企业可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科技研发,并储备了一批核心科技成果。”
这些案例,也不仅仅出现在医药产业。至今,连云港新材料领域还流传着中复神鹰碳纤维董事长张国良写信争取省科技厅支持的故事。曾经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省科技厅资金的支持下,中复神鹰完成了中国干喷湿法碳纤维的研发并成功实现了正增长。
推算一下恒瑞和中复神鹰两家企业培养的时间:恒瑞第一款创新药上市时间为2011年,距离1992年恒瑞购买第一款新药专利时间跨度为19年;中复神鹰2006年正式启动碳纤维研发到最终上市的2022年,历经了16年。这些现实的例子都说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能出现狂飙突进式的发展,需要历届政府接力培养,才能成功。
统筹发展与安全,平衡局部和全局,把握当前和长远,能否做到“稳中求进”,说到底都是政绩观的问题。
实践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效果。政绩观、发展观是否对头,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
市科技局副局长郑刚表示,当前,我市正以产业集群为依托,持续优化配置创新要素。努力优化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挥各地区各部门主动性,在财税金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台更多有效举措,让新兴产业发展底气更足。
我市经济专家古龙高也提醒,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要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相较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更需要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面要素支撑。各地应当基于区域现实条件和潜在优势,科学谋划布局、实现错位发展,让新兴产业在“快车道”上实现平稳运行。
为消费与产业互动升级提质增效
第一财经的数据分析显示,我市在外来工作人口数量和外来工作人口增长率方面在省内排名并不靠前,但是我市在年轻人的规模和年轻族群占比上却有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市需要增加对外来工作人口的吸引力和提高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从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储备更多的人才,为消费扩容提质增效。
当我们深刻理解制造业是连云港就业的重要渠道后,我们接着要谈的问题就是如何提振制造业的信心。
大力提振制造业有效投资,促进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需要加强招商引资,不断扩大规模企业的数量;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政策效应叠加,通过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更多企业在这里实现接续增长。从小企业变为中型企业,从中型企业变为大型企业。
“招商和对企服务是个技术活,我们需要技术型干部。”一位企业负责人坦言,“建议在主要服务岗位上,配备一些有专业背景的干部。毕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有技术门槛的,我们特别看重服务团队的技术背景,这会影响彼此沟通的效率。”
企业的需求,已经得到回应。在市开发区,一批有专业技术背景的招商人员奔跑在招商一线,他们不仅对专业知识了如指掌,而且对国家政策非常熟悉,可以引述法律和各种政策文件,为企业解释推进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总的来看,扩大消费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消费的增长和结构升级,可以带动投资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从而形成消费与投资的良性互动。反过来说,产业发展水平也决定了当地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潜力。
做好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互相促进这篇大文章,短期可以进一步夯实稳增长的基础,长远则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以说,我们谈扩大消费时,得从产业发展谈起。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