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全世界每两个人戴的眼镜中,就有1人的镜片是产自江苏镇江丹阳市。
丹阳眼镜发轫于乡镇企业,经历了早年夹缝求生的艰难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几度涅槃绽放,如今转型升级之路上的丹阳眼镜已行稳致远。丹阳人用40年的时间,把“一副眼镜”做成了一个大产业,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制造:从夹缝求生到满园春色
上世纪70年代的国内眼镜市场,几乎是北京、上海的国有大企业一统天下。此时刚刚起步的丹阳眼镜,只是市场的“补充”。丹阳眼镜的龙头企业——万新光学集团董事长汤龙保清晰地记得,当时一个队办眼镜企业的年销售额也就只有几千元。虽历经磨难,但丹阳眼镜产业在夹缝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万新光学集团董事长汤龙保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拂来,丹阳眼镜企业迎来了第一波发展的春天。1987年,位于丹阳的镇江眼镜厂年销售达到了1800万,利润有800多万元。
但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境外眼镜产品如洪水猛兽般地冲击国内市场,国产眼镜行业被冲得支离破碎,丹阳眼镜也进入了一个艰难的阵痛期。镇江眼镜厂被一分为四,万新公司就是其中之一。1992年,汤龙保临危受命,出任厂长。通过引进外援进行技术革新,镜架有了质的提升,然市场却不认可,万新公司转向进军国际市场,破釜沉舟迎来柳暗花明,濒临破产的万新公司终于起死回生。
在丹阳眼镜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链中的管理人才、技术骨干和销售能手也在不断“自立门户”,成为新生力量,丹阳眼镜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今在丹阳生产树脂镜片的企业有100多家,其产量占全国75%,占全球的50%左右。丹阳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
市场:从马路市场到城市地标
走出丹阳火车站,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几个醒目大字就跃入眼帘。丹阳眼镜市场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眼镜产品交易市场,历经三代变迁,已成为丹阳城市的一个重要地标。
丹阳眼镜市场有中国眼镜城和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两个商城。回忆起过往,丹阳市开发区车站社区书记胡小镇颇为感慨:“最初村里在临近火车站的地方开了一家旅社,很多人晚上住旅社,下午拿着一块白布摊在地上卖镜片,渐渐形成了马路市场。”
1984年,车站村建起了27间房子,共47个摊位。1986年,车站村正式建起了华阳眼镜市场。1988年,双庙村又在附近建起了云阳眼镜市场,由于两个市场临近逐步发展连成片,形成了丹阳眼镜市场。到上世纪末,丹阳眼镜市场占地达25亩,拥有400多间门面房,180多个摊位和500多家眼镜经营户,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眼镜交易批发市场。
由于市场人满为患,2003年丹阳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兴建了中国眼镜城,这也被称之为第二代眼镜市场。
2009年,丹阳启动“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2014年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正式开门营业,入驻商家达600多户。
转型:从产业跟随到抢占制高
去年9月,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再传佳绩,丹阳生产的天禄骨传导蓝牙眼镜荣获银奖。创新创意、科技元素正越来越多地融入丹阳的眼镜产业。
“我们正在进行二次革命。”汤龙保说,“过去,我们是跟跑国际眼镜行业,现在二次革命,我们必须要注重自主科技创新、质量管理和品牌塑造。”在万新集团的会议室里,挂满了专利证书。作为一个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从2009年开始,万新创立了“爱戴”这一品牌,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到了网络销售市场。仅2017年,其网络销售额就接近1亿元大关。
经过40多年的整合与发展,目前,丹阳从事眼镜行业及相关配套的工贸企业已有2000多家,眼镜生产企业近600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产品涵盖眼镜产业各个领域。
丹阳眼镜正在改变世界的“目光”。目前,丹阳正在谋划建设丹阳眼镜风尚小镇,致力于构建以眼镜产业为拉动,创业、旅游、文化休闲等多业协同发展产业体系。(记者 司马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