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到2020,抒写一座西部城市对一个文明梦想的孜孜以求。
15年,为了一个共同的文明理想、一座城市的精神奖杯,“人一之,我十之”的兰州人锲而不舍地坚守着、践行着……
2020年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这是一次对城市文明程度的检阅,也是一次文明建设成果的展示。
此次会议上,兰州以优异成绩荣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殊荣,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荣灿代表我市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和中央文明委的隆重表彰。此情此景,让荧幕前的许多兰州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15年了,我们曾经数次与这块金字招牌擦肩而过。其间,羡慕、不甘、委屈、斗志、坚持、繁琐……若干个词汇曾经在兰州人的眼前闪过,但最终,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荣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的最高荣誉、最高褒奖,是最具价值的金字招牌,它饱含着省委、省政府对兰州多年的关心与期待,饱含着全市人民15年间不懈努力的“长跑”和“接力”。
同时,全国文明城市更是一块沉甸甸的奖牌,凝结了历届市委、市政府治理城市的思想与智慧,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真抓实干。
全国文明城市更是一座发展的里程碑,凝聚了410万兰州人民同城同心的共同心愿,文明兰州发展从此迈上了新起点,站上了新坐标。
锲而不舍追求文明新高度
兰州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位于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在西北处于“座中四联”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边陲重镇,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成就了生生不息的东方文明。改革新风催新芽,文明之花初萌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增进市民群众福祉的内在需要,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为全市上下共同肩负的责任。
在记者的朋友圈里,一张定格为1995年10月15日的《兰州晚报》旧报纸格外醒目,当日的一版头题标题为《我市向国家文明城市迈进市委市政府已制定实施方案做出具体部署》。虽然已无法细细看清其中的内容,但足以说明,兰州对文明城市的向往和期盼由来已久,无论是从顶层设计还是到基层具体实施部署,从来都没有松懈过。
2005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的“五城联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奋斗目标,正式启动了各项创建工作。意在通过创建工作,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切实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兰州。
与此同时,创建工作也在周密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推进着。2008年,兰州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2012—2014年周期、2015—2017年周期兰州两次被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但遗憾的是兰州市先后在2014年和2017年的国家年终总评时皆因发生一票否决事项,而取消总评资格,与全国文明城市这项殊荣失之交臂。
数次失败、数次站起,兰州人却从来没有放弃。特别是2018年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全国文明城市总目标,动员全市党政机关、干部群众、社会各方,抓领导、抓关键、抓难点、抓特色、抓基础,多措并举、齐抓共管,以创建工作的新作为新成效,推进城市建管水平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持续提高、良好社会风尚日趋浓厚,给发展带来机遇,给城市带来变化,给群众带来实惠,有效提升了兰州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2018年,兰州从零开始,又一次站在了夺取“全国文明城市”这一荣誉的新起点上。三年后,我们的努力终于收获了希望的硕果——2020年11月10日,中央文明委公布了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结果,兰州市位列其中,兰州从此晋级为全国文明城市!
始终如一制度保障推进创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文明城市建设,离不开制度的支撑。回顾2005年至今的创建历程,每一代兰州创建人都充分认清了肩负的历史任务,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矢志不渝、持续不懈地推进创建工作,以坚实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夯实了创建成功的坚实基础。
“我们始终坚持把创建工作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融入到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各个环节,嵌入到各级干部的行为意识里面,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大舞台上下真功夫、使真本事。”李荣灿强调,特别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兰州时盛赞“黄河之滨也很美”,进一步坚定了兰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信心和决心。“我们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坚持把创建工作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结合起来,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同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结合起来,找准方位坐标,实现有机融合、互促互进,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优异成绩来检验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成效。”
而在实际操作中,从上至下的推进速度、详细完善的制度体系、从省市区细化到各个网格的操作模式,让兰州的创文工作自始至终都在按照相关部署有序推进。
在省级层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兰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特别是省委书记林铎经常走街串巷、了解社情民意,多次对兰州的创建工作作出批示、提出整改要求;在市级层面,兰州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抓创建工作的政治责任,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市委文明委每季度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部署推进重点工作,扎实有力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特别是建立了由市委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成立由市级领导任组长的18个工作推进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督促各区县、各部门、各行业,靶向施策、对标创建、落实责任。全面实施创建点位长责任制,设置点位“对标对点对图”公示栏(牌),安排2691名区县干部专职专项负责各创建实地点位,配套建立培训、巡查、问责等机制,并开发文明创建实地测评点位管理APP和创建档案材料网络智能管理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落实细化创建实地点位和材料报送标准,全面提升了创建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与此同时,兰州还全面推行创建网格化管理,建立市级领导包抓街道网格、市级部门包抓社区网格、县级干部包抓楼院网格的管理体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兰州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无论是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还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基层治理体系能够搭建起来的基础。”甘肃省行政学院教授王伟表示。
奖惩并行只为及时解决问题
近些年在兰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被称为“一号工程”丝毫不为过。而兰州市的决策者们也深知,创文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越到攻坚期,硬骨头就越难啃。这其中当然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如何一如既往、从始至终地调动起创建人的积极性,合理的曝光方式、奖惩机制必不可少。
为了推动创文工作走向深入,兰州市编制了市级《创建文明城市目标任务分解工作手册》,把年度任务分解至各个区县和部门,细化了创建任务、时间节点和责任。更大的决心来自于对开展创文工作不力的部门和单位的通报、督查。
为了强有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这一轮工作中,兰州市建立了“周调度、月通报、季推动”的调度机制,对创文工作进度滞后的进行排名、通报,倒逼相关单位坚决整改落实。
进入2020年,这项机制进一步被调整为“周调度、周通报、周反馈、周整改”。定期召开的创建督查问题交办会上,公开曝光、点名批评的场面“辣味”十足。
“我们定期对全市各区县、兰州新区、高新区的近2400个实地点位进行全面测评,测评结果在《兰州日报》等媒体上集中曝光,倒逼相关单位坚决整改落实。持续组织开展问题整改情况“回头看”,在兰州电视台《落实进行时》节目中进行直播,充分发挥了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市文明办主任崔峰巍说。
“我们一看到整改通知书就头大,有些犄角旮旯里的测评点上展现出的问题,都不知道测评组是怎么发现的。但是既然已经被通报了,那就按照要求整改!一次改不了就多去几次,直到按照测评要求改到没有毛病了,就不用担心被通报了。”西固区文明办一位工作人员坦言。
据悉,在新一轮创建期里,全市共组织开展专项督查50余次,累计督查相关责任单位和街道社区近600家次,发现各类问题3000余条,及时督促整改,形成闭环工作流程。建立完善奖惩机制,树立“培优补差”“奖罚分明”的鲜明导向,在省级文明单位复查中,对24个单位亮出“黄牌”限期整改,对8个单位给出“红牌”撤销称号,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同时,对创建成效显著的单位授予“骏马奖”,对任务推进不力的单位颁发“蜗牛牌”,并由排名末尾区县向第一名区县支付100万元奖励资金,在全市营造追赶比超的浓厚氛围。
革故鼎新,换羽新生。兰州人民从追梦的第一天起,就一直保持奔跑的姿态。从上到下,从干部到群众,从城市到乡村,处处都能感受到文明提升行动的强劲脉动。上下齐心,共同努力,才让兰州逐步显现出了全国文明城市的底色和雏形。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