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抗疫的“逆行”队伍里,有一群公安人始终步伐铿锵,背影坚定。他们是烈日下一抹特殊的蓝,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前沿封控区、隔离酒店、核酸检测点等每一个群众需要的地方,用行动与汗水书写了无数个温暖的瞬间。这个夏天,致敬这群可爱的“平安蓝”。
“轻伤”不下火线
7月22日凌晨,结束了3个核酸检测点的执勤后,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九龙湖派出所的辅警队长张振然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所里。作为这场“风暴”的中心,江宁区最早开始了小区封控与全员核酸检测。7月21日凌晨,张振然接到所里发布的通知,便不顾自己右手受伤尚未完全恢复,第一时间申请前往一线。在协助民警完成小区封控工作后,他又主动请缨前往检测人数较多、压力大的几个核酸检测点维护现场秩序。等到3个点位顺利撤场,已是又一个凌晨。
九龙湖派出所副所长、来自双警家庭的姜云龙已经数日不曾回家,一直吃住在所里。除了负责维持秩序,他还要与分局流调专班的民警开展流调工作。“专班平均每人每天要走三万多步,打200多通电话,这也只是基本的‘配置’。”姜云龙介绍道。一天下来,姜云龙声音沙哑,然而他来不及多喝口水,又接着拨通了下一个电话。几句交流后,对方关切地问起姜云龙的嗓子,让其多注意休息。来自群众的一句细心叮嘱,让姜云龙十分感动。
在鼓楼区一隔离点,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巡特警大队民警胡曰红结束工作后脱下手套,伸出长时间被汗水浸泡的手,笑着跟同事打趣,“你看,像不像两个大白馒头?”
面对疫情,今年55岁、有着34年党龄的老党员胡曰红毅然向领导请战,申请到最前线的隔离点。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他和另一名民警共同“承包”了24小时全岗值守,每次进隔离点一待就是7天,168个小时。夏日炎炎,隔离服一穿就是三四个小时,每次脱下身上的汗水就像下雨一样,一周执勤下来,他整整瘦了7斤。
“虽然穿着隔离服,但衣服上印着的‘公安’二字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南京人民警察的形象,”胡曰红说,“必须要用最大的细心和耐心去换取百姓真正的放心。”
只为多看你一眼
“谁知盘中餐,顿顿无人煮。”南京市公安局公交治安分局客管大队教导员杨蕾在忙碌中收到了女儿手写给自己的打油诗。
杨蕾是分局数据专班的一员,为做好疫情期间客运行业的流调溯源,她与同事已奋战多日,对全市出租车企业的相关驾驶员逐一进行核查,手中电话不曾放下。昼夜颠倒,母女俩虽然身在同一屋檐下,却难以见上面。
8月5日一早,只睡了三个小时的杨蕾在家准备吃早餐,发现十几天没有打过照面的女儿“澳妞”坐在餐桌前,正等着她一起吃饭,日常这个时间点,女儿都还在睡着懒觉。原来,为了能早上起来看到妈妈,女儿特意将原定早起的闹钟调早了一个小时。
经历了连续作战,初为人父的南京市公安局经开区分局刑警大队勤务辅警张瑞弸在临时采样点见到了自己的妻儿。禄口街道实行封控,家在封控管理区域内的张瑞弸履行居家健康监测。当看见小区业主群内有召集志愿者的通知后,不能赴单位坚守的张瑞弸立马报了名:“我曾是一名军人,现在是公安辅警,具备成为志愿者的身体素质,希望能为小区出一份力!”
清晨,他穿好防护服,与其他志愿者一道清点搬运物资、分装蔬菜瓜果、等待居民领用,对不方便下楼的居民则一户一户送上门。“现在气温比较高,物资一来我们就快速分装给大家送过去。时间一长就不新鲜了。”张瑞弸说。
在实行封控的区域内,定期的核酸采样是工作压力最大的工作,张瑞弸和其他志愿者分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采样。为了尽量给医护人员减轻工作量,志愿者们帮着拿采样所需的防护服、试管等物品。“医护人员是最辛苦的,我们尽可能地多跑几趟、多做一点,给他们节省体力。”
8月4日下午,张瑞弸的妻子抱着刚过一周岁生日的儿子来到采样点。看着小家伙懵懵懂懂地张开了小嘴,乖巧地配合着医护人员,顺利完成了检测,张瑞弸会心地笑了。
与你并肩作战
“人不多了,你快去吃点东西,这儿我来顶着。”说这话的,是来自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月牙湖派出所一位59岁、还有一个月就要退休的老民警魏建航。7月25日晚上十点多,他正坚守在辖区内核酸检测点位上,让身旁同样还没有吃晚饭的女儿去休息一会儿。
疫情来临之时,魏建航早早地加入了战疫一线的队伍当中,每天早出晚归不着家,有时候干脆就住在单位。这一切都被魏建航的女儿看在眼里,在父亲的感染下,女儿决定和父亲统一战线,于是瞒着家里主动向月牙湖街道申请成为服务志愿者,父女两人并肩值守。
“并肩作战”这个词,对于同样奋战在抗疫战线的南京市公安局浦口分局珠江派出所民警杨宏建来说,另有一番滋味。其在南京森林警官学院上大一的儿子杨榛,因暑假在派出所见习的机会得以和父亲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小杨跟着所里民警参与接处警的工作,在核酸检测点开展秩序维护,年轻的他看到父亲不知疲倦地前后忙碌,紧跟的步伐也一直没有停下。
为了共同抗击疫情,也有不少双警夫妻选择在各自的岗位坚守。南京市公安局江北新区分局刑事犯罪侦查中心民警王虹桥在结束了当天的执勤任务后,回家简单收拾后便赶往分局盘城派出所,为还在坚守的丈夫杨勇送去了换洗衣物,两人在所门口匆匆见面,交代了几句,杨勇便又回到了岗位上。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一级警长孙凯旋与南京市看守所民警姜萍各自为战,与上大学的儿子分处三地,虽不能见面,名为“铿锵三人行”的家庭群里,却时不时闪动着消息,诉说着对彼此的关切。
隔离点里的温暖
疫情防控一线有力度,却也不乏温度。8月2日,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巡特警大队辅警刘干,在隔离区迎来了自己23岁的生日。“当天早上还是照常换上隔离服开始巡逻检查。”刘干回忆,“快中午的时候,同事们打电话来说马上要召开一个紧急会议,让我赶紧下楼去大厅。”当刘干急忙跑下楼后,看到的却是一起工作的5名同事站成一排,为他唱起了生日快乐歌。
原来,紧张工作之中,他忙得连自己的生日都忘记了,但教导员和同事们都替他记着。因为隔离点条件有限,没有蛋糕蜡烛,也没有礼物,同事们只能用笔在刘干的隔离服上写下生日祝福。
“祝你生日快乐”“加油!早日战胜疫情”……一句句暖心的祝福温暖着他的心,也更让他更加体会到“成长”与“担当”。生日当天,刘干向大队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坚守在溧水某隔离酒店的南京市公安局溧水分局刑警大队民警潘家荣已是50多岁的老民警。8月7日下午4点,一车圆滚滚的西瓜被送至该隔离酒店门口。潘家荣正在酒店执勤,茫然之际,以为是隔离群众家属送的物资,正协商具体送至哪个房间,不料外卖小哥却指着西瓜上的五颜六色的纸条,称西瓜是隔离的群众送给现场民警和辅警的慰问——当天正是“立秋”。
据悉,潘家荣已经在该隔离点连续驻扎数日,每天早上6点与辅警队员一同轮班值守,晚上9点要打近100通电话确认隔离人员的情况。有些隔离房间的内线电话损坏,他便上楼敲门确认,直到得到群众回应才放心离去。面对群众的需求,他尽心尽力地去协调满足,面对有焦虑情绪的群众,他也耐心地给予关心,正是连续十几日细致的服务,赢得了隔离群众的理解和支持。8月4日,他又写下请战书,放弃14天轮换的执勤周期,主动要求延长执勤期限。
为了感谢驻点民警的辛勤工作,酒店里的群众特地在立秋当天点了外卖将西瓜送至酒店,每一个西瓜上都贴着一张纸条,写着他们对门口外民警和辅警的感谢:“致敬可爱的你们,你们辛苦了。”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