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延迟退休如何实施,请看专家如何解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近日,江苏省召开了多场征求意见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的意见建议,这也意味着延迟退休改革的脚步渐行渐近。为什么要实施延迟退休改革?如何实施延迟退休改革?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江苏省政府研究室研究员金世斌、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韩振燕。

记者: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项重大改革,请问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改革?

金世斌:实施延迟退休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势所趋,宜早不宜迟。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是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这一政策自上世纪50年代确定后一直没有进行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退休年龄总体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就江苏而言,人口结构老龄化、高等教育普及化、职业技能专业化的特征更为明显,亟需从国家层面对法定退休年龄政策进行调整完善。

从人口结构老龄化方面看,江苏于198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14年,是我国最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1850.9万,占总人口21.8%,列全国第六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1372.9万,占总人口16.2%,列全国第五位,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阶段,2025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2200万,占比超过27%。一方面,老龄化、少子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逐年下降,部分地区和行业招工难的结构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大多数低龄老年人身体健康,具有继续工作的意愿、体力和智力基础。

从高等教育普及化方面看,江苏高等学校数、在校生人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多年稳居全国第一。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20年,全省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1.08万人上升为1.87万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32年上升至10.21年。应该看到,个人学历越高、受教育年限越长,初始劳动年龄就越晚,为社会服务劳动年限就越短,这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基于人均受教育程度及初始就业年龄的普遍提高,适当延迟退休年龄,提高有效工作年限,不仅有利于劳动者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而且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职业技能专业化方面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江苏已成功从农业大省转型为工业大省,拥有39个工业门类,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全球3%左右,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7.8%和46.5%。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推动就业需求结构变化,就业岗位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向复杂的脑力劳动转变,就业技能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经过系统教育培训、工作技能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正当年”时过早地退出劳动力市场,既是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也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抚养负担。通过实施延迟退休改革,有助于更好发挥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势专长,不断提高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效应。

韩振燕:实施延迟退休改革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首先,人均预期寿命提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岁左右提高到2019年77.3岁,其中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80岁,原来的法定退休年龄确定的条件和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有必要根据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对退休年龄进行适当调整。

其次,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数量上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2012年起开始出现下降,年均减少在300万人以上,并且减幅在扩大。2020年江苏15-59岁人口为5335.07万人,比2010年减少了250.21万人,比重下降8.05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劳动力供给。从用人结构来看,二三产业需求人数增多,专业技术人员供不应求,供求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第三产业用人需求的增加,弱化了老年人体能弱势,突出了其经验技术优势。

第三,人力资本有效利用。教育的大众化使人均受教育年限得到提高,受教育程度持续改善,人力资本不断提升,随之人们的工作起始年龄也进一步推迟和提高。同时,人力资本自身就是一种价值存量。研究表明,60-69岁低龄老年人思维保持普通人智力高峰期的80%-90%,部分人智力和创新力甚至会进入一个新高峰期。部分老年人经过多年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积累,具有相当高的人力资本水平,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期望在公共生活中找寻群体归属感,继续挖掘自身潜力,赢得社会肯定和尊重。

记者:大家比较关心延迟退休改革究竟会怎么改,改革的基本原则又是什么?

金世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改革的基本原则已经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

小步调整,简单理解就是改革不会“一步到位”,而是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用较小的幅度、较平缓的节奏逐步实施到位。所以对临近退休的人来说,等改革启动时,可能只往后延后几个月退休,不必担心一下子晚退休几年的情况发生。对80后、90后来说,退休年龄延长的幅度可能会大一些,但是由于时间跨度也比较大,可以有较长的时间来调整和适应。

弹性实施,就是说改革不会搞“一刀切”,会体现一定的弹性,增加个人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考虑到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身体状况、不同价值追求等,都会影响到个人的选择和诉求。延迟退休改革,应该会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在统一实施的基础上,允许劳动者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选择提前退休的弹性时间,充分体现改革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分类推进,指的是改革会与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相衔接,结合原来法定退休年龄存在一定差异的现实情况,区分不同群体,采取适当的节奏,稳步推进,逐步到位。另外,对于现有不同职业、地区、岗位存在的政策差异,改革后也会保持政策延续性,确保政策调整前后有序衔接,平稳过渡。

统筹兼顾,应当说退休年龄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过去的一些与退休年龄相关的政策要随之进行相应调整,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也要跟上,这些都需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记者:实施延迟退休改革还需要考虑哪些配套政策?

韩振燕:延迟退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统筹考虑的配套保障政策措施非常多。比如:要完善就业配套政策,特别是大龄劳动者的就业帮扶政策,引导大龄劳动者走向社会需要的合适的地方或岗位;要强化教育、托儿、育幼、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为职工安心工作创造条件,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强化“长缴多得、多缴多得”政策宣传。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交汇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