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大学生记者 吴曼琦) 在将近一个月的实习期间里,我跟随着报社老师撰写过省运会的宣传报道、在鲁甸地震发生后,采访过第一时间赶去救援现场执行紧急救援任务的武警支队负责人、在上海福喜事件曝光后,独立进行过对市内几家“洋餐厅”的暗访调查,能够经历这些,我已经非常幸运。在这其中,光是省运会和鲁甸地震这两件大事,对一个初入茅庐的实习生而言,就已经是足够大的试炼。
于我而言,是实习给了我又一次审视和弥补自身不足的机会。尽管在学校,校报纸编辑部的工作已经为我累积了一些的采写经验,但在实习过程中,我还是碰上许多难以应付的事,通过一次次的采访实践,经历了过种种难料的现实状况,使我感受到了校园内的活动采写和现实社会背景下新闻采写操作的种种差异和不同。想要成为一个好记者并不容易,仅仅靠课堂中教科书式的理论学习以及校园中有限的采写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而还有两年就将毕业的我,显然还有很多欠缺和不足。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是她给了我许多独立操作稿件的机会,每次找到新闻线索,她总是第一时间下发采访任务给我,使我在实习期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在每次采访后我都坚持记下一些总结和感想,最后我把那些零零碎碎的记录整理成以下一些要点:
有角度、有观点的报道远胜于就事论事、人云亦云的平庸之作。有明确目的写作,远比到采访现场毫无目的记一番流水账要更为高效。
注重采写前对事件的了解。未能在采访前对将事件充分了解到位我第一次独立外出采访的失误之一,这也导致稿件最终未能见报。另外,采访前对事件有充分的了解,事先收集掌握好大量的一手资料也是做好调查报道和深度报道的保证
一篇新闻稿件在完成之后并不意味着结束。在完成《民间募捐点燃爱心之火》这篇稿件后,我的指导老师又安排我继续就民间募捐这一话题做了调查,收集了街市民以及各行业人士的不同看法。尽管最终的稿件显得不够专业,我还是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往往在采访完一件事件后还要能深入挖掘,寻找新线索,力图将一件事挖透、做深。在今后的采写中我将会学习着做更多延伸性的报道。
不是每一个选题都会是显而易见的好故事,在得到一个选题前必须学会冷静的评估自己的能力并竭尽所能地用诚意和深度去做每一篇能给操作的故事。《福喜风波后洋餐厅为何依然讨喜》是我花费了很多心思去做的一篇稿件,指导老师事先让我了解了福喜事件的背景,而我也吸取了前车之鉴,收集一系列相关报道,在暗访几家洋餐厅后,我开始认证思考报道的角度,但最终写出的稿件还是不尽人意,最终发表在报纸上报道因为一些原因被删改得面目全非。我安慰自己哪怕只是平庸之作也比没有作品强,但我也坚定了“无论面临的是多大的挑战,一个记者都应该竭尽所能地用诚意和深度去做每一篇能给操作的故事”这样的信念。
采访中最常见的胆怯是害怕被人发现自己的胆怯,在独自一人执行的采访任务中,我曾多次碰到过窘境,有时是冷场,有时遭遇了拒绝,甚至还被人误会是商业间谍。但在经历了这些后,我发现再也没有什么能令我紧张的了,人人都会害怕面对不熟悉的领域,但想做记者就必须拿起哪些该死的电话,去敲那些该死的门。
证明写作能力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简明扼要、准确无误、带有思辨性的写作方式。在一次次的新闻稿件的写作中,我明白了用词准确简练也是需要一步步磨练的。
记者应该积累人脉。有的时候一篇能否出彩关键就在于能否在对的时间采访到对的人,这是我在几次调查中深深感触到的。因为没能联系到资深的法律专家,我关于民间调查的后续报道因此而显得单薄,缺乏分量,这是我在采访完成后的反思。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会新闻写作的要领和技巧。
除此之外,在实习期间,我每天和办公室里个性迥异的老师们相处,感受着他们工作时的从容干练、对职业前景的担忧和不安,在尚未彻底变革的现行体制下偶尔流露出的倦怠和冷漠,这些都加深了我记者职业的认识与理解。在和他们一点点熟悉起来的过程中,我也在追求学习、发稿与为人处事之间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木。在这短短的四个星期里,能回忆起的不只有奔波在采访途中和辛苦调查的日子,还有和那些个性迥异的老师们相处的温情瞬间。
在新的传播形式冲击下,有人预示纸媒终将衰亡,仍留在传统报业工作的人被称作“蹲守”纸媒的人,我不愿意今后的自己只是成为纸媒产业链中的如同螺丝钉一样的人,尽管对未来有着许多的期许,但事实上一切都还只是刚刚开始,而剩下两年的光阴中,我需要的是静下心来踏实地、耐心地像一个木匠一样磨练自己写作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