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威 通讯员 王波 李尤
【连网】 南丁格尔说:护士是地上的天使。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的涉外医院,东方医院经常接诊外籍病人。而在东方医院,有一位被外籍病人称为“生命天使”的护士,她就是李哨荣。李哨荣今年53岁,从业30多年的她,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感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作为一名普通护士,她用温情、关爱、汗水,换来了病人对她的一份真情。
美国小伙布恩的“中国妈妈”
在25岁的美国翻译布恩眼里,比自己的母亲年龄还大的李哨荣,就是他的再生之母。要不是李哨荣的精心照料,他的伤情及情绪不会恢复得那么快、那么好。
布恩是发生在我市的一起海上试飞事故中的幸存者。他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死神向他招手的恐怖之夜,是李哨荣带着救护车第一时间赶到出事现场。
布恩在手术台上的3个多小时抢救时间里,李哨荣除了上下奔忙联系相关事务外,闲时就在走廊里默默守候,直到布恩脱离危险,她将他送进了涉外病房。
布恩住院期间,病房里总是看到李哨荣忙碌的身影,出院那天,布恩及哥哥与李哨荣热情拥抱,对这位“中国妈妈”再三致谢,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
这一片段只是李哨荣日常工作的缩影。在东方医院,外宾门诊业务由李哨荣负责,她以高尚医德与博爱之心,树起这一涉外窗口的良好形象。
工作期间,李哨荣不仅要和驻连的近百家涉外单位保持联系,沟通信息,还包揽了外籍患者入院、出院等相关手续的办理业务。病人入院后,她坚持做好“一站式”服务,视每一名患者如亲人,还不断加强外语知识的学习,以便与外宾深入交流。
让外籍病人感受家乡的温暖
李哨荣觉得,一份亲情对病人而言是精神上最大的安慰。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外籍患者,亲情的慰藉不亚于药物治疗,她努力让每一位外籍病人都能在中国、在连云港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一位菲律宾籍的患者因骨折住进特需病房,腿上打了石膏无法行动,医院里夜间又无法提供餐饮。见此情况,李哨荣二话没说,冒着寒风跑到外面,自己掏钱为病人买来面包、牛奶。
前一阵子,东方医院一天里来了近十名外籍患者,李哨荣一个人楼上楼下办理相关手续,忙得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
总算忙完了手头的工作,她正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想到刚安排输液的几位外籍小伙子还没有吃午饭,他们的年龄比自己的孩子还小,她想,做“母亲”的在这个时候怎么能心安理得离开他们?何况,空腹挂吊针可能会有不良反应。李哨荣连忙返回,进超市买了一大包面包和牛奶,送到了那些外籍小伙子手中。
外籍病人眼中的“生命天使”
对于李哨荣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为外宾服务没有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2013年的大年初一,她忙于照料一位面部烧伤的外籍患者,使患者深受感动。当那位患者大年初三那天换药时,发现年前医院分给李哨荣的年货还没拿回家,使用车将她和年货一起送回去,以表谢意。
对外籍患者如此,对中国船员她同样以爱心对待。船员洪建国手被挤伤住院期间,李哨荣为其洗衣、打饭,像亲姐姐一样关怀备至……中秋节前夕,洪建国从盐城打来电话,不管姐姐愿不愿意,他都要再来连云港看望胜似亲人的好姐姐。
外籍病人视她为“生命天使”,在东方医院,同事们都知道李哨荣是位难得的热心人,她乐于奉献,从不计较得失。爱院如家,敬业奉献,她的先进事迹被大家传为佳话。
李哨荣身患痔疮,由于长期劳累使病情不断加重,前一阵子,当她将一位康复的病人送下楼时,突发的肛裂使她一下子晕倒在地。
做完手术的她被医院安排在特需病房住院。一位俄罗斯患者,数月前因骨折住院,曾得到李哨荣的悉心护理,再次到医院取钢板时,专门买了一束鲜花送给她表示慰问。
李哨荣做完手术的第二天早上,她接到代理公司联络人员电话,称有一名加纳籍船员因外伤急需就诊,李哨荣不顾自身伤痛,仍亲自接待伤者,使代理公司及患者深受感动。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这是李哨荣很喜欢的冰心老人的一句话,她觉得,这句话真切地道出了护士这份工作的个中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