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最美基层农技员”蔡学举演绎为农服务真情

——记灌云县杨集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站长蔡学举

□  王艳   薛胜宏

【连网】 不久前公布的江苏省“最美基层农技员”名单中,灌云县杨集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站长蔡学举榜上有名。这次评选全省共有13人入选,我市仅此一人。

从事农技推广13年来,蔡学举尽心尽责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推广30多项农业新技术,足迹遍布全镇10多万亩土地。即便是身患重病的近5年来,他在与癌症不断抗争的同时,仍不舍心爱的农技推广工作,忘我地奔波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工作在农技推广第一线。

35岁那年弃文学农

“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土地特别有感情,我知道农民太辛苦了,种地太不容易了。”少年时期,蔡学举亲眼目睹农民因土地歉收带来的艰辛与贫困。高中毕业后,他因文笔不错被县广播站录用为驻乡通讯员,写稿投稿之余,仍牵挂着少年时的学农富农之梦。

1998年,35岁的蔡学军毅然辞掉工作,考入徐州农业学校,从此他的人生与“农”字紧紧地联在一起。两年后,蔡学举来到灌云县杨集农技站工作,当起了一名农业技术人员,从基层干起,帮助农民兄弟解决种地中遇到的难题。2004年初,蔡学举担任农技推广站长,发现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种植技术落后、产量低、成本高等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他带领技术人员,走村串户到田头,向农民推广农业新技术。起初,大伙对他不信任,于是,他承包了30亩田,进行水稻育秧,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大伙看在眼里,学在心上,明白蔡站长是真心来帮大家的,很快就把新技术推广开了。水稻单产由过去的50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650公斤,小麦单产由过去的35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500公斤……

蔡学举没事就会骑着车子在田间地头转悠,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村民。邵庄村村民周如田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来,蔡站长对我们有求必应,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他的手机还成了我们的为农服务热线,遇到田间病虫害,只要一个电话打过去,就知道用什么药怎么除草。”

与病魔抗争仍心系百姓

日前,在灌云县杨集镇的农田里,蔡学举正向农民耐心讲解冬季小麦田间管理的要点。围着他的农民并不知道他是一个正在用药的癌症病人。其实,带病工作,蔡学举坚持快5年了。

2009年春节,蔡学举积劳成疾,被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鼻咽癌,医生建议他立即去上海治疗。在上海治病期间,一位村民打来了求助电话:“蔡站长,我家水稻死芯很严重,用什么药效果好?”他像往常一样耐心细致地作了回答。面对越来越多的求助电话,蔡学举再也躺不住了。妻子和医院拗不过他,只好办了出院手续。就这样,蔡学举抱病回到工作岗位。当年,他大力推广高效农业适度规模种植,在全镇成功地建成了3个高效农业专业村。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基层技术人员能否让粮食增产增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农民十分关注的问题。蔡学举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特别是在蒜蛆防治方法上,他总结推广了一套“保、防、错”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有人为此算了一笔账,采用蔡学举推广的蒜蛆防治方法,全镇每亩可节省病虫害防治费用40多元。连成村薹蒜专业合作社冯开元告诉笔者:“我们村原来薹蒜100亩,在蔡站长的帮助下克服了蒜蛆防治难题,扩大规模种到1000亩,为全村创造收益数百万元。”

同时间赛跑的农技员

蔡学举深深地感到,要想农民增产增收,关键在于指导农民种什么,告诉农民种什么效益最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他认定实行间套种进行复合式种植,不仅仅土地利用率高,而且经济效益好。

这些年,蔡学举为农民提供了“小麦+西瓜+萝卜”、“小麦、甘薯+玉米”、“水稻+龙虾”等10多种种养模式技术,每亩经济效益在8000元左右,是单一种粮收入的2倍至3倍。尝到了甜头的方庄村村民唐传宝说:“通过复合式种植,一年的收成比单纯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多收入三四千元。在蔡站长的带领下,我们终于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与癌症不断抗争中,蔡学举又因突发脑梗导致左手偏瘫、面部麻木、右耳失聪。他艰难地奔走在办公室和田间,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十分宝贵。他说:“基层农技人员非常少,全镇10多万亩土地仅有4名农技人员,大家经常奔波在田间地头,为老百姓解决各种难题。只要活着一天,我就要为他们服务一天,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