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陈鲁言,男,50岁,一位平凡的基层工商干部,在其三十几年的工作生涯中,充分发扬雷锋精神,立足本职、甘于奉献,先后受到省、市、县级表彰40余次,其中省局表彰5次,荣立三等功6次,2010年被评为灌云县十大道德模范,2013年荣获“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红盾卫士”光荣称号。
陈鲁言30年来始终牢记战友——吉兴林烈士的嘱托,他30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慰在九泉之下的烈士忠魂,谱写了一首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的感人、动人的华章。
烈士的嘱托:我家是农村户口,万一我牺牲在前线,请照顾好我的家人。陈鲁言同志1976年入伍,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并在火线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他一起上前线的还有他儿时的伙伴吉兴林,经受了战火的洗礼,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两人的情感也同时得到了升华。1980年6月份,在一次战斗中,一枚迎面而来的炮弹在身为侦察兵的陈鲁言身边爆炸,造成头部受伤,这位曾两次荣获三等功的七尺男儿不得不含泪离开前线。在陈鲁言离开部队前,吉兴林悄悄地对他说:“我家是农村户口,万一我牺牲在前线,请照顾好我的家人。”吉兴林重新上了战斗前线,陈鲁言则回到家乡灌云县,谁知道这次分手竟成了永别。
1984年4月28日,吉兴林为了救战友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噩耗传到家乡,母亲张明英眼前一黑便晕了过去,父亲吉润贵哽咽着用抚恤金替吉兴林交了最后一次党费。陈鲁言面对两位老人喊到:“爸、妈,兴林虽去了,我就是你们的儿子。”
恒久的行动:30年来,每逢重要节日,陈鲁言都与二位老人一起度过。吉兴林牺牲后,每逢传统节日,陈鲁言都和二老一起度过,老母亲喜欢吃鱼,陈鲁言就隔三差五买来新鲜的鱼送到眼前,老父亲喜欢抽烟,陈鲁言无论自己手头有多紧,从来不缺老人烟抽。“身教胜于言传”。陈鲁言的儿子陈云松刚从大学毕业工作不久,就用自己挣的第一笔钱给爷爷奶奶买来了香烟和营养品。
精心的照料:为了老人的健康,他贴进了许多医药费。吉兴林生前最放心不下的是两位老人的健康,母亲张明英在经历儿子牺牲的打击后身体更差了。1992年夏,张明英因患甲状腺做手术,住院期间,工作了一天的陈鲁言,总是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医院陪护,经常整夜不合眼; 1996年夏天,张明英傍晚散步时被摩托车撞倒,顿时昏迷不醒。当她醒来后,却发现已经躺在了县医院的病房里。而此刻,听到第一句话是陈鲁言“妈,你醒啦”的问候。这让老人泪水涟涟;今年已经50岁的陈鲁言同样患有高血压,每次买药时,他都要买3份,其中两份是给二老的,他已记不得为老人买来了多少的卡托普利片,为二老看病花费了多少钱,总之,现在陈鲁言家中至今仍留下厚厚的一堆药费单。
无私的奉献:他把为外甥争取的上学名额让给烈士遗孤。吉兴林牺牲后,政府为吉兴林的全家安排了农转非户口。烈士女儿吉云云小时候想上县实验小学,母亲陆荣华和奶奶张明英操了不少心,可是一直没有结果。陈鲁言知道后,拍着胸膊说:“云云上学事儿我包了。”其时,陈鲁言正好为妹妹的孩子争取到了一个上学名额,他二话没说就把这个名额让给了吉云云。妹妹陈晓林知道后,气冲冲来到了县工商局,一把拽住陈鲁言,劈头盖脸地责问:“哥哥,孙兵是不是你外甥,你怎么能只顾帮助别人啊?”陈鲁言早有心理准备,他解释道:“孙兵有父亲,可是云云没有父亲啊。”
陈鲁言30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烈士遗属的动人事迹,已传遍了港城内外,连云港日报、灌云报等多种媒体多次刊载其事迹,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就了这篇动人的“华章”……
王景荣事迹
在江苏省灌云县境内大伊山的层峦叠翠间总能见到一个身影,或挥锄栽植树木,或提着水壶巡护山林,他就是被当地群众称为“山林守护神”的王景荣。10年间,他与山为伴,将喜怒哀乐与这片山林连在了一起,用双手让大山充满了绿色生机。
与大山结下“绿色情缘”
“2000年的时候,每天早上爬山晨练,我就发现大伊山上没有多少树,尤其是西山坡也就有百十棵树。后来,我想能不能种些树,让这片山绿起来。”有了想法便付之行动,于是,王景荣联系县领导和相关部门,承包了山西村的300亩荒山,他从此就与这片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荒山种树在当地人看来绝对是赔本的买卖,“妻子当时很反对这件事,我自己也不知道这山上哪一天能有经济效益。但我想,反正我得把山先绿化起来,虽然我暂时得不到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肯定是有的。”顶着亲人和邻里的一片反对声,王景荣开始了他的绿化荒山事业。
“妻子虽然嘴上不同意,但始终用行动在支持着我。”回想起第一次运树苗的情形,王景荣说:“我们当时从山西调来两车银杏树苗,赶上下雨,雇不到人卸树苗,她就和我一起用一下午的时间才把树苗都卸下来。回家后,我们衣服全都湿透了,她还发起高烧,打了好几天的针。”
荒山植树并非易事,开始种树的第一年,王景荣便遇到了大难题。2003年植树节前夕,王景荣和妻子开始上山种树,他们栽的两万棵银杏树成活率在90%以上。可是,秋天的一场大火让夫妻俩一年的辛苦几乎化为乌有。“当时那叫心疼呀,后来又种了7000多棵枣树苗,也被一把大火烧掉了。”至今提起那些被大火吞没的苗木,王景荣仍是惋惜不已。“当时村里人都说我是疯子,把大把的钱往山上砸,往火里扔。但我就是不想放弃。”
面对别人的不解和质疑,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打击,王景荣没有退却,“失败了就从头再来么。”自家的经济紧张,他从亲戚那里筹借资金又买了3600棵树苗,继续植树。
为了让绿色梦想成真,多少年来,除了高温天气和山上刨不动镐子的天气,王景荣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这片大山。王景荣的家离大伊山西山坡约有10公里路,为了方便上山植树和看护林木,他在山脚下租了间农舍,吃饭、睡觉都在这间十几平方米的简陋的房子里。除了巡山和生活必用的手电筒、电磁炉外,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每次在山下吃饭,他总是坐在山下农舍的门口,一边吃,一边瞄着山上,一旦发现火情,他就可以随时撂下饭碗上山救火。就这样,王景荣在大伊山下整整守护了6年,有6个春节是在山上度过的。为了看山,他不得不放弃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机会,大年三十的年夜饭都是妻子在家里做好再送上山来的。
开垦茶园,防火又增收
林火是王景荣辛苦栽下的几万棵树苗的最大威胁,如何让火烧不起来?王景荣无时无刻不在琢磨预防森林火灾的好办法。他想到了开垦小梯田,种植茶树防火林带。“这几年,我开垦了100多亩茶园,只要种了茶树林的地方,火都防住了,这更坚定了我在山上种茶树的信念。”
护林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排解孤寂,他养成了记“巡山笔记”的习惯,几年下来,这样的笔记已有厚厚的六七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景荣的执著不仅让荒凉的西山绿了起来,也让他的生活变得更有希望。2009年,他的王井茶厂面世了,苦尽甘来的王景荣终于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今年,他的第一锅春茶拍卖会在伊山举行,来自业内的专家对王井云雾茶的色、香、形、味、汤啧啧称道,许多商家和茶叶爱好者纷纷举牌投标。
人虽老,绿化之心不老
“心若在,梦就在,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这是王景荣最喜欢的一句歌词。造林护林的道路虽然艰辛,但他对荒山绿化始终充满了信心和希望。2007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他“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
聊起这片山林的发展规划,年近60的王景荣眼底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现在一直在琢磨,如何把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尤其在这大伊山,我可以搞生态养殖,用鸡粪当肥料,茶田产的才是真正的绿色生态茶。我还要配合大伊山的旅游开发,在山上种些花果树,把荒山变成花果山。”
一枝一叶总关情。10年弹指一挥间,王景荣的面容虽已沧桑,但精神依旧矍铄,每到下山的时候,他总是习惯性地回望一下山上。那里,有他的绿色牵挂…… (编辑:王夫成)
hSx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