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最美孝子”张涛携母打工16载

 

□  许兵 王静 陈达

【连网】 如果不是露在被子外面的枯瘦双腿,我们很难看出她是一位久病在床的病人!

踏进东海县李埝乡恰恰村农民张涛的家门,我们先为他家整洁的环境吃惊,当听到床上他的母亲高守芹“来客了啊”的清楚招呼声,此前已有若干心理应对的我们,还是显得更为吃惊:面容红润光泽、头发整洁黑亮、衣服干净清爽……

初中未毕业便因为家贫外出打工,母亲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后带在身边16年,回家创业以来坚持和母亲同住一间房照顾,今年43岁的张涛,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人间大爱。

“那年冬天真是冷啊”

在张涛的记忆中,1993年的冬天刻骨铭心。因为家贫,初二便辍学外出打工的张涛,接到了家里父亲病故的电话。虽然对身患癌症的父亲离去早有预料,但当真正听到噩耗时,他还是有种“天塌了”的感觉。

“那年冬天真是冷啊!”谈起往事,张涛的眼眶开始泛红,“接到通知就赶回来处理父亲的后事。火化那天,我和4个亲戚用平板车拉着父亲的遗体去县城,来回140多里路,早上8时出门到夜里1时多才到家。外面气温零下十几度,风雪满天像刀子刮人,平板车车轱辘都冻住了,一路上根本看不到什么人,就我们几个人一步一步挪,全身上下没一个地方有热气。母亲当时就站在村头等我们,看到时都成雪人了。应该就是那个时候,母亲留下了病根。”

对于那年冬天的冷,如同梦魇一样长久地存在张涛的脑海里。“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小时候家里就特别穷,到读初中的时候,我个子都比家里住的烂泥房子高。实在是穷怕了,加上后来父亲生病,我16岁那年就下来去打工,弟弟那时小学才毕业,也跟我一起走了。”

年纪小,没技术,张涛最初只能在青岛第一粮库当装卸工。就是这样一份出苦力的工作,他也是百般哀求才得到。不仅是为了赚钱养活自己,而且要负责承担父亲的药费。“当时拼命干一天收入三块五,也就是在那时候我腰累坏的,现在你看我都站不直。”张涛说,“处理完父亲的后事,我的压力更大,因为要还父亲病重后期拉下的债。天天就感觉身上冷,心里更冷。”

“那些好人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那些好人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也许是我们陌生的缘故,身材瘦弱、略显内向的张涛谈吐有点拘束,但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那些人,提起名字来就在嘴边,充满感恩之心,“开始是退休老工人孙立汉,后来是中山公园管理处的范昕、于鲁辉、齐如意、倪小凡……是我遇到的这些好人,给了我生活下去的信心”。

在青岛第一粮库打工的时间,经常会去接些零活的孙立汉,是当地一名退休油漆工人。看到张涛辛苦,他主动找到张涛说:“一技傍身万事不愁,有空跟我学学做油漆工吧。”从油漆工学起,不怕吃苦的张涛后来又向公司工程队的木工、瓦工学,硬是成了工程队里人人称赞的多面手。

正是因为技术全面,后来工程队到青岛中山公园管理处承接工程期间,时任公园基建科科长的范昕将张涛留了下来,进了公园的维修组,同时也安排张涛的弟弟负责花房浇水,让四处漂泊的张涛兄弟俩有了稳定的歇脚之处。

刚在城市里安身,远在家乡的母亲,因为父亲病逝过度悲伤加上那年冬天磕到头部的后遗症,突然中风。在入院治疗多天终于有所好转之后,母亲却又查出来患有冠心病、糖尿病,后来更伴随发生骨质疏松等6种疾病缠身,卧床不起。从1994年起,在请示公园管理人员同意后,张涛将母亲带到身边照顾。为了方便张涛,公园管理处处长于鲁辉专门为之调出一间10多平方米的管理用房。

每天清晨5时,张涛就要强睁开惺忪的双眼,起床为母亲洗衣、擦脸、做饭、喂饭,然后自己胡乱吃几口,赶紧跑到维修组做事。白天,张涛每隔两个小时就回房间看一次,问母亲有什么需要,并帮她翻身、按摩,帮她解大小便;晚上,同样是每隔两个小时,他像装了闹钟一样,自然地醒过来,手脚利索地给母亲做按摩、翻身。长期下来,由于睡眠不足,张涛有时会睡过了头,忍不住的母亲便会将大小便解到床上。后来,为了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发生,他找来一根绳子,晚上睡觉时,把绳子的一头系在母亲的床边,另一头绑在自己的手腕上,并再三叮嘱母亲:要是自己睡过头了,千万要拉动绳子……

在边上听我们聊天的高守芹告诉我们,即便气温在零下,只要自己一有响动或者一拉绳子,儿子就会立刻起床,穿着秋衣秋裤为自己做按摩、倒茶、翻身。看着他睡眠不足的样子,想到第二天还要工作,有时实在不忍心叫他,但常常是不经意间的轻微呻吟,也“逃”不过儿子的耳朵。

按照张涛自己的说法,本来想做几年赚些钱回家做事的,后来因为公园管理人员的挽留,加上自己和母亲生病的花销太大,就一直呆在外面整整16年。

“苦日子都熬过去了”

张涛对母亲的至孝被公园管理层看在眼里,加上张涛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掌握了工程设计、预算等相关技术,管理层便尝试着将公园的一些工程交给他做。认真负责的张涛联系家乡的亲友村邻,尽心尽力把接下来的每个项目最大限度做成优质工程,用自己的汗水不断改善生存和生活状况。随着张涛弟弟长大,时任公园办公室主任的倪小凡,通过亲友为其在青岛电信部门找到了一份工作,大大减轻了张涛的压力。

2010年6月,离家多年的高守芹难耐思乡情结,要求回村生活。张涛拿出多年的积蓄,在亲友的帮扶下,回村兴办生猪养殖场,为在东海投资的温氏集团提供服务。“去年出栏1000多头,今年已经出栏500多头,每头猪按照温氏签的协议,可以保证纯收入150元以上,效益很稳定。”张涛的脸上带着笑容说,“那些苦日子都熬过去了,现在在家各个方面挺好的。”

说起“挺好的”,张涛其实心里很多愧疚:多少年在外带着母亲打工,又要花钱又要聚钱,家里的事情全扔给了从山东临沭嫁过来的妻子。还是母亲卧床的前两年,张涛出门身上20块钱都没有,家里妻子带着孩子凭借靠天收的4亩旱田过日子,可谓异常艰难。大儿子当时不幸因为伤口感染破伤风,耽误时间长了送到医院遭到拒绝。绝望之下,听说一个乡镇的老赤脚医生有偏方,看了一个多月才把孩子的命救回来,但是却留下了终身残疾。回家这两年,家里最大最亮的房间让给母亲住,自己在母亲的对面铺了张床贴身照顾;孩子和妻子则住在养殖场边上搭建的小屋,负责晚间看护。

就在张涛的养殖场刚卖出第一批生猪不久,高守芹因为长期卧床导致骨质疏松加重,股骨接近粉化,陷入病危状态。张涛二话没说,拿出卖猪款加上弟弟借来的钱,花了10万元为母亲做了股骨加固手术。有好多次,高守芹眼看着儿子辛苦,自己又瘫痪在床,哭着对儿子说:“你就把我搁在家里好了,要么干脆给我买些药,我自己解决掉,一了百了,我不想再拖累你了。”每次听到老母亲的话,张涛总是生气地说:“你别多想了,我不会丢下你不管的。”

“以前给他家吃低保,张涛后来自己主动退了出来。今年我们是瞒着他,把他家向上级报文明事迹的。”村会计刘从光的话语代表了恰恰村村民的心声:“69岁的老年人瘫在床上那么长时间还没走(去世),本身就说明家里人照顾得好。我今年50多岁了,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孝顺的儿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