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贝雕师陈建国:在贝壳上“雕琢”时光

【连网】□ 王文  

连云港临海而生,广阔的沙滩、湿润的季风气候造就了这座海港城市丰富的贝壳资源。鼎盛时期,连云港有70多种贝壳可供制作手工艺品。

在贝雕工匠手中,千奇百状的贝壳可精心雕琢成花鸟、山水、人物等浮雕,远观造型优美,近看栩栩如生。自上世纪50年代起,连云港贝雕经历了市场萌芽、兴盛、繁荣,后来日渐衰落的历史演变。

幸运的是,踏入21世纪,这项传统工艺在许多有志之士的保护下,逐渐复苏,迎来了发展良机。连云区非遗传承人陈建国便是其中之一。昨日,在连云港老街民俗工艺馆,记者见到了陈建国,听他讲述自己的“贝雕人生”。

QQ截图20210526113517

继承贝雕手艺青出于蓝

小满时节一过,天气便热了起来。顺着连云港老街的青石板路上坡而行,倒让人觉得有一丝清凉。在梧桐枝丫掩映的仿古店招中,找到一块并不太显眼的“民俗工艺馆”的招牌,陈建国的贝艺馆,就隐含在其中。

“这是区里的民俗展览馆,贝雕和葫芦画、面塑、虎头鞋等都属于老手艺了。”眼前的陈建国,气质儒雅,一副眼镜后面掩饰不住的是睿智的目光。

陈建国的贝雕手艺,属于祖传。早年他的爷爷将在海边拾来的小贝壳、小海螺做成玩具或串成项链。做最多也是最受欢迎的是将细竹管插入海螺尖角,就是一只响亮的小螺号。

当年,陈建国的爷爷挑着这些不值钱的儿童玩具,走街串巷,四处叫卖,换来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

爷爷老了,陈建国的父亲接过了这份营生。他不止满足于做一些儿童玩具,也自学做贝雕画。将贝壳切割打磨上色后,一片片粘在画框里。于是,一幅幅带着海洋气息的山水、花鸟、动物的贝雕画从老父亲的手中诞生了。

那个年代,恰是连云港贝雕画的黄金期。连云地区的老百姓搬新家、结婚,总会买一幅贝雕画挂在堂屋里。因为生意很好,陈建国的父亲便在自家的老房子里办起了贝雕加工厂,批量生产。耳濡目染下,当时正青春的陈建国也对贝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贝雕画。

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连云港市成立了国营贝雕工艺品厂,厂址就在当时连云镇云台街。上世纪70年代,连云港贝雕更被轻工部定点为生产贝雕画的主要厂家之一,连云港成为全国四大贝雕画产业基地。

陈家贝雕,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陈建国的手艺也在磨练中日渐成熟。

历经市场沉浮绝地求生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一种叫做高分子的新画作在全国流行。这种画制作起来比较简单,成本也很低。图样多变、价格低廉且画质更美的高分子画迅速流行起来,手工制作的贝雕画遭受了巨大的市场冲击,渐渐没落。

据陈建国介绍,一幅贝雕画当时要卖几十元,但高分子画只要十几块钱。而且当时的贝雕画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粘胶质量不过关,时间长了,贝壳就容易脱落。后来,随着市场上各种材质装饰画的兴起,贝雕画变得无人问津,连云港贝雕厂最后也关门倒闭,曾经风靡一时的贝雕画淡出人们的视线。

陈家的贝雕厂也自然难以为继,不再生产。于是,陈建国转行,开过公司,当过老板,搞过收藏,但他骨子里对艺术的热爱从未停歇。他爱好书法绘画,朋友圈中也不乏艺术名流。纵然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陈建国闲暇时,总能想起贝雕,心中总有一个贝雕情结。

QQ截图20210526113549

几年前,陈建国终于决定向贝雕行业重新进军。他找到原连云港贝雕厂老厂长,要来了一套机器设备,并叫上老厂长的儿子一起干。

没有场地,陈建国就将家里的住房腾出来,缺少工人,陈建国的妻子就上手帮忙。就这样,一片片小小的贝壳,在机器的打磨下闪烁出湮灭多年的光辉。

在民俗工艺馆,记者看到了陈建国所做的各种贝雕画,有摆件也有挂画。两米四宽的鹏程万里,连老鹰身上的羽毛锯齿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幅画作耗费了半年之久才得以完成。一个金龙鱼的摆件,身上180余个鳞片是用江贝精心打磨而成,鱼和尾巴采用的是产自越南的黄碟贝,而鱼眼睛是菲律宾的黑蝶贝。

当然,陈建国也制作了不少连云港元素的作品,西游人物造型神态逼真,受到很多顾客的喜爱。

重拾“贝”雕刻的时光

2019年,陈建国被评为连云区非遗(贝雕画)传承人。今年五一节之前,陈家的贝雕店和展览馆入驻连云港老街,成为区民俗工艺馆的一部分。

在传承这个话题上,陈建国的儿子陈港显然更有自己的见地。“以前贝雕画为什么会被淘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题材。”和父亲的神韵有几分相似、戴着眼镜的陈港侃侃而谈,“题材都是传统的松鹤延年、梅兰竹菊之类的,跟不上市场需求。”

QQ截图20210526113609

QQ截图20210526113643

在陈港看来,贝雕工艺的推广存在好几方面制约:一是机器。现在贝雕的机器用一台少一台,市面上已没有为贝雕工艺而专门订制的机器,除了到处淘旧机器,就是买新机器回来费很大精力改造;二是贝雕的制作其实具有一定危险性,因为砂轮转速很快,打磨产生高温,而制作者因为要感知贝壳的厚度不能戴手套,所以师傅的手上一般都是伤痕累累。制作过程需要佩戴护目镜和口罩,闷热难耐,十分考验人的眼力和体力,现在的年轻人不吃个三五年的苦,也根本做不来;三是资金、市场的制约,虽然连云港的贝雕这两年有所起色,一些旅行社、政企单位都来订购,但是总体来看市场发展还是不太好,全国的贝雕厂都存在这个问题。

如何生存成为像陈港这样的贝雕新生代关注的头等大事。“下半年,我们这边整个的布局全部重新调整,包括作品,做成艺术画廊的形式。后期我们也要尝试做直播,做游客体验,在贝雕的题材上有全新的突破和创新,马上推出新中式风格的家具挂画和摆件。”陈港对未来有很多设想,他坦言:“现在全国像我这个年龄做贝雕的,寥寥无几,所以更要把这个产业好好做下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