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 王文 孙荪 刘华玉
用田间废弃的小麦秸秆做“画纸”,用“烙铁”做“画笔”,古老的乡村民间艺术麦秆画精致生动。
在连云港灌南县,有一位乡村美术教师胡成娟,利用小小的麦秆,靠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双巧手,做出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麦秆画,颇有点马良神笔“点草成金”的意味。因为热爱和执着,她的画作多次斩获大奖,并在全省、全国进行巡展交流,“希望麦秆画也能成为灌南乃至连云港的一张名片。”胡成娟期许。
与麦秆结下不解之缘
麦秆画(也叫麦草画)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术品,始于隋唐时代。关于麦秆画,曾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王莽撵刘秀时,刘秀藏身一片麦地,麦草立刻化为树林,掩护刘秀躲过一劫。后来刘秀建立东汉王朝,老百姓视麦子为祈福吉祥的圣物,于是来自民间的麦秆画成了皇家贡品。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胡成娟,对麦秆再熟悉不过,“从小在麦地里滚着玩。”她回忆道,“小时候,爸爸总会用麦秆,做些头花、戒指之类的小饰品,给我戴上。”
已过不惑之年的胡成娟,是灌南一名普通美术老师。她的祖辈,曾从事麦秆画的制作与加工,所以她从小就耳濡目染,喜欢上了麦秆画。
提起麦秆画,胡成娟滔滔不绝,“为了节省资金,我们就地取材,用花生、棉花、麦秸作画。”长大后,她考入了大学,学习了美术专业。毕业后,她来到了一所农村中学教书。有一段时间,胡成娟近乎痴迷了,“完全是纯手工精细制作的美术工艺品,利用民间到处可见的麦秸秆资源,在保持麦草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表现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
“我发现麦秸秆的可塑性很强,于是进行了专门研究。”胡成娟甚至写了一本书——《麦秸画概述》,书里面,有她多年积聚的心血。她还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室,并广收爱好者,不断推出好作品。几乎每一件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用料安全环保、具有现代理念、寓意祈福迎祥……
十七道工序将麦秆艺术化
说起麦秆画,大家并不熟悉,其实这是一种我国传统的文化技艺,源自草编艺术,成品是使用麦秆为原料做成的画,由此而得名,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麦秆画制作的原材料很简单,只是农村常见的小麦秸秆,但制作起来工艺十分繁复,一件好的麦秸画作品需要花费手工艺人很长的时间。
“麦秆画制作首先是挑选好麦草,最好是大麦草,机收和破损、水浸泡的麦草不能用,只选取麦穗段大约30厘米。”胡成娟比画着,麦草选好后,不能用刀剪,必须用手小心翼翼地除去麦壳,再将麦草折断,放在玻璃板上用玻璃片慢慢地刮,直到只剩下薄如蝉翼般的麦草皮,拼贴在纸板上,做薰烫和抛光处理,再根据图案需要刻下来,组装贴在木板上。
“麦秆画所需原料,以没有改良过的麦子秸秆为最佳,因为粗细、韧度、厚度等适合制作需要,麦秆画原料只能人工收割。收割后还要去除脏污、摘除两端麦节等。”据胡成娟介绍。麦秆画的制作过程并不简单,原材料的制作就需要十几道工序。
“挑选并处理好麦秆后,要做好防腐处理工作。浸泡麦秆,需要染色的麦秆进行染色。然后,用针剖开麦秆,用拇指轻轻推开,并用刀片刮去麦秆内的白膜。完成之后,再用熨斗熨平麦秆,留作画备用。”她说,“开始创作以后,首先要在透明纸上绘图。用复写纸把图分解出来,编上编号。把麦秆绘图部分涂上胶水,依次贴满、晾干。之后,把贴好的麦秆用剪刀按手描的图纸剪下,把部分麦秆熨烫出层次。最后,将散件对照图纸拼接起来,并将麦秸画粘贴在底布上,装裱完成才算完工。”
总结起来,麦秆画的制作很复杂,需要制作者熟悉绘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而制作过程包括蒸煮刮削、熏制、熨烫、漂白、剪切、烫色、拼接等17道工序,在漫长又精细的制作后,惟妙惟肖的作品才能呈现在眼前。
让麦秆画走出港城
在制作过程中,胡成娟大胆地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烙画、贴画等艺术表现手法,用夜以继日的时间,巧妙地制作出了一幅幅活灵活现的手工艺品。
走进胡成娟工作室,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她和学生们的作品。一幅幅作品古朴典雅,构图疏密有致,章法巧妙。“只要有时间就会制作麦秆画,热情不减。”胡成娟说。麦秆画作为一项传统技艺,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参与其中并掌握这项技艺。
近年来,利用工作的优势,她亲自传授麦秆画的制作技术,让麦秆画在中学生中流传开来。通过不断创新研究,言传身教,胡成娟和众多热爱麦秆画的学生一起,将麦草画工艺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郭子浩、化易天、贾俊文、张昊南……这些学生在她的影响下,不仅喜欢上了麦秆画,也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荷花》《竹报平安》《花篮》《渔民》……这些,都是她比较出名的作品。其中,《荷花》早在2010年6月入选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江苏农民画展,并入编《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江苏农民画展作品集》。2012年,胡氏麦草画技艺,成功入选连云港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胡成娟也成为连云港市胡氏麦草画技艺传承人。
2020年6月,胡成娟入选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的“三带”能手培养对象。她有个愿望,让麦秆画走出连云港,让更多的人知晓它、传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