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海州:下好产城融合“一盘棋” 全力开创现代化中心城市新局面

【连网】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连云港市海州区将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扎实推进“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总体战略,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而团结拼搏。

海州4

用实干谱写高质量发展精彩华章

区域经济迈上新台阶

坚持促转型与稳增长并重,经济发展实现速度与质量的同步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378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65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总量领跑连云港市,年均增速超过10%。高新区在169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上升至75位。都市产业蓬勃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36家,纳税超千万楼宇达16座,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速30%、总量占连云港市38%,街区零售总额突破110亿元,万达、利群、吾悦等一批商贸综合体建成开业,陇海步行街获评全国夜间经济示范街。土地流转总比例超过80%,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实现翻番,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建设刷新速度。正大天晴综合制剂、康缘智能物流中心等45个亿元以上项目投产达效,投资超10亿元的建伟智谷科创园、万联利智能装备等一批大体量高质量项目成功签约。

海州1

城乡面貌焕发新气象

坚持城乡统筹、建管并重,以工匠精神推动环境形象持续改善。加快城市有机更新。连沪、连淮扬镇、连徐高铁投入运营,环锦屏山大道、建设西路等一批道路竣工通车。棚改征收面积创下历史新高,垃圾分类物业自营模式得到全面推广。稳步实施乡村振兴。镇区主次干道污水管网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全面完成,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污水处理设施实现100%覆盖。江浦二期等一批产居联动的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入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荣获江苏省一等奖,所有镇全部创成国家卫生乡镇。纵深推进污染防治。空气优良率达到近年最高的80.5%,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V类,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由25%提升至87.5%,城市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提升至41%、27.6%。

改革创新释放新动能

坚持改革促动、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持续激发发展动能。改革攻坚取得实效。党政机构改革平稳落地,企业设立、不动产登记、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办理周期保持在“1235”以内。农发、文旅、高发等区级国有平台组建到位、投入运营。创新活力持续迸发。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近7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3.2%,分别高于连云港全市28.94、1.07个百分点,国家高企总量五年翻番、连云港市最多,江苏鹰游、正大天晴分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联瑞新材料成为苏北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开放合作成果丰硕。与东南大学、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高层次人才海州行、“创赢海州·双招双引”英才会等活动取得实效,新增产学研合作131项,引进高层次人才800余名。

海州6

群众生活得到新改善

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最大努力顺应民意、办好实事。就业保障富民。五年新增城镇就业7.1万人,成功自主创业1.1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4万元、2万元,年均增速9.6%、10.3%,高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脱贫攻坚任务提前一年全面完成,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较“十二五”末增长40%。公共服务惠民。新建改建孔望山小学等中小学校49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前达到省定标准,创成苏北首个国家健康促进区。镇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文体中心实现全覆盖。基层治理安民。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五年“双下降”,德邦化工、白虎山批发市场等重大安全隐患得到根除。率先试点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福园名邸等14个“问题楼盘”得到有效处置。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安全感指数稳步提升。

党的建设实现新加强

坚持把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扎实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学习教育成效明显。认真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规范,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宣传思想凝心聚力。突出抓好阵地管控,及时研判处置舆情,积极传递海州声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域覆盖,五年来涌现“中国好人”9名、省道德模范2名,海州“女子清淘班”入选全国学雷锋示范点。基层堡垒建强筑牢。高质量完成村社“两委”和镇党委换届,实施“党建引领、富民兴村”六大行动,公开选拔回本村任职大学生238名,提档升级207个村社党群服务中心,推广“红色物业”党建示范项目,建立完善村社干部薪酬体系,创新开展开放式组织生活,在连云港市率先打造“红韵海州”智慧党建平台、成立首个快递外卖跨行业党委,党组织有形有效覆盖显著增强。党风政风清正廉洁。组建监察委员会,推进派驻机构、派出监察员办公室改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严肃查处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海州2

全力开创现代化中心城市崭新局面

未来,海州区将坚定实施“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总体战略,以现代化中心城区为奋斗目标,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200亿元台阶,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累计产业投入突破1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00亿元,进入全国百强区行列。

做大都市产业,在提质量、扩总量中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化

坚持创新驱动、投资拉动并重,以产业发展为核心、项目建设为载体、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

持之以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壮大医药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软件信息及大数据等主导产业,培育更多的单打冠军、瞪羚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大力发展休闲体验、科技示范、农旅观光等特色产业,繁荣冷链加工、农村电商、观光休闲等业态。一着不让抓好重点项目建引。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全力破解土地、资金、用工等方面瓶颈制约,切实提升项目履约率、投产达效率。全力以赴做强产业载体支撑。扎实推进高新区南部拓展区建设,实现园区亩均效益翻番。以楼宇经济为支撑,同时壮大商圈、专业市场等服务业载体。锲而不舍深化改革创新开放。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区域性产业科技中心,大力集聚引领产业发展高端人才,加快科技型企业集聚。以深化改革释放新活力,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以扩大开放拓展新空间,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和省市沿海发展规划。

海州5

注重一体统筹,在优环境、抓长效中推动城乡建设现代化

坚持强化配套与优化环境并举、丰富内涵与塑造特色并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海州。

打造彰显品质的魅力主城。加快城市再造,健全创文创卫长效机制,高标准做好高铁商圈、德邦地块等片区设计开发,完善安全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网络,健全城市防洪、排涝、消防、地质灾害等应急预案。推进智能停车、夜间照明等便民项目建设。提升智慧城市管理中心运行质效,确保城市井然有序、健康运行。打造记住乡愁的特色田园。继续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细致抓好周边服务配套。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攻坚“五堆十乱”“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青山绿水的美丽海州。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底线,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切实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措施,全面推进“绿色施工”。加快沟渠河道水系疏浚贯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公园城市创建为抓手,实施“建绿、扩绿、补绿、透绿”等工程,营造“处处皆绿、人人可享”的绿色空间。

增进群众福祉,在解民忧、办实事中推动社会事业现代化

切实改善和提升民生服务,让海州发展更有温度、群众幸福更有质感。

让群众生活更富裕。拓展就业渠道,鼓励企业、各类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做好各类创业载体建设,加大创业技能培训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低保兜底、特困供养、临时生活救助保障力度,让困难群众遇急有助、遇困有帮,让公共服务更均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布局,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实现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引进高端民办教育品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基本完成医疗机构布局调整优化任务,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做优养老精细服务,加快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文化底蕴更厚重。加快海州古城、板浦古镇、南城古街等复兴。繁荣各类文艺作品创作,实现文化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一批文明镇村、文明社区、文明家庭,让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蔚成风尚。

海州3

守好底线红线,在促和谐、保安全中推动区域治理现代化

做好各类风险隐患的防范处置,提升区域治理能力水平,打造连云港市最安全地区。

全面深化民主法治。充分发挥区委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和行使权力,支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和改进群团组织工作,最大限度凝聚工作合力。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八五”普法。扎实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深化网格化社会治理,打造基层治理的“海州样本”。全力护航安全发展。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力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力抓好重点人员、场所管控、疫苗接种等工作,坚决守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全程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扫黑除恶斗争常态长效,织密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领导包案、专题会办、带案督办等信访制度,确保诉求回应到位、积案化解到位。(□ 庄婷婷 于洋 王翔 郭博研 邵沛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