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候鸟开始从南方越冬地向北方繁殖地迁徙,连云港市临洪河口湿地陆续迎来不少返程珍稀鸟类驻足栖息。3月6日,春日暖阳下,临洪河口湿地水面波光粼粼,蒲苇随风飘荡,数万只鸻鹬鸟类或惬意觅食,或凌空飞翔,场面蔚为壮观。
连云港市坚持保护优先、系统管理、科学修复,不断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擦亮城市发展生态底色。
多措并举,构建湿地保护体系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连云港市连云区依山傍海,拥有118公里优质海岸线、5.07万公顷湿地,占全市湿地面积的42%。其中受保护自然湿地2.89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为57.12%。近年来,连云区持续加大对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的修复、保护力度,以连云新城滨海湿地修复项目、临洪河口省级湿地公园建设为引领,严格新增湿地开发利用,控制湿地面积保有量,并对浅滩、生境岛和水下地形开展微改造,进一步构建湿地保护体系。
“疏浚水系、改良有机土壤、塑造微地形……我们运用多种手段让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失去生存环境,并打造乔灌木种植区、水生湿生植物种植区,为鸻鹬类水鸟营造更多觅食地和栖息场所。”连云港市连云区林技站站长张勇介绍,连云区目前已累计退养还湿、退养还滩4157.55亩,清除互花米草面积3万亩。
河渠、水库坑塘、滩地等多种类型的人工湿地也得到呵护。临洪河口湿地公园通过滩涂高潮地建设,恢复碱蓬、芦苇等本土植物,建造水域无人岛,营造水位深浅不一的鸟类栖息地。作为海上云台山景区的组成部分,宿城唐王湖景区通过设定生态缓冲区域、开展传统村落保护等,构筑起良好的生态系统,为迁徙的候鸟提供多元驿站和丰富食物。
“拍鸟”更“护鸟”,护航候鸟迁徙线路
“3月到5月是候鸟北迁集中时段,我们也会更忙碌。”这几日,连云区海滨湿地及野生鸟类保护协会志愿者武心龙正忙着汇总2月鸟类观测数据和照片。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这里的湿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鸟类,其中包括东方白鹳、卷羽鹈鹕、黑脸琵鹭、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类。“观测到的鸭类数量超过2万只,创历史新高,其中不乏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斑头秋沙鸭、花脸鸭等。前来越冬的豆雁、鸿雁等雁类数量也明显增多,我们还观测到过境中转的大天鹅、小天鹅等。”武心龙如数家珍。
和武心龙一道奔波在临洪河口湿地公园6个日常巡逻观测点的,还有不少摄影爱好者。“拍鸟拍久了,跟它们都有感情了。”志愿者刘冰来自当地摄影家协会,他介绍,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成为当地湿地鸟类保护协会的会员,投入鸟类保护公益事业。“在候鸟迁徙季,志愿者们经常分头拍摄、开展同步观测,样点调查保持两天一次,每月完成一份鸟类观测报告。”
连云港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是全球候鸟的重要迁徙栖息地之一。为了更专业地开展湿地鸟类保护工作,连云区邀请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冯照军,帮助连云区湿地鸟类保护协会培训志愿者,在协会鸟类观测群里随时答疑解惑,并指导制定鸟类调查观测工作流程和方法。“不同鸟类对生境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湿地的保护与恢复要秉持科学系统理念,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冯照军说。
和谐共生,描绘百里蓝湾新画卷
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连云港的连岛羊窝头、宿城云顶等“网红”观日点为游客留下浪漫记忆。诗和远方在山海连云交汇,以羊山岛书房为代表,“低头看书、抬头看海,风吹哪页读哪页”的伴海阅读也正成为慢游新主张。“今年春节游客量刷新同时段历史新高纪录,特别是云顶地标被网友‘种草’后,现在每天都有近万人前去打卡。”海上云台山景区相关负责人毕园说。
湿地好、生态兴、文旅活。以湿地保护为牵引,连云港市聚力打造“最美海岸线”,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努力打造国内一流滨海风光带。从高公岛出发,沿海滨大道一路往西,田湾跨海大桥、羊山岛生态保护区、连云老街、在海一方公园、北固山生态公园、临洪河口湿地公园,颗颗“明珠”串点成线。“我们还特别邀请雄安新区规划设计团队,参与沿海区域城市规划和特色风貌塑造总体设计,强化空间管控,优化城市望点和重要观景视廊,凸显基岩岸线、沙滩的独特魅力。”连云港市连云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志新介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保护好湿地资源,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连云区委书记华宏铭表示,连云区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统筹推进“退养还湿”“退港融城”,加快彰显“百里蓝湾、十里金沙”现实模样,奋力开创现代化国际海滨城区建设新局面。(刘慧洋 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