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黄海之滨,海州湾畔,全国重点镇、国家级中心渔港——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镇就坐落于此。在这里,平均一秒钟就有2.3件快递发出,全镇日活跃直播账号6000余个,年销售额突破65亿元。
转型发展,渔网“连上”互联网
海头镇是国务院首批沿海开放镇,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形成集捕捞、养殖、加工、贸易一体的渔业生产体系。如今,海头镇拥有捕捞船只1000余艘,占全省1/5。
位于海头镇的苏鲁海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是苏北鲁南两省交界处最大的海鲜批发市场。北起鸭绿江口,南到与越南搭界的北部湾,来自全国各海域的海产品,都在这里集散,海头镇已成为辐射全国的海产品生产流通重要枢纽。
“男人出海,女人补网”是多年来海头镇渔民们最鲜活的生活写照。在海前村老渔民仲伟明的记忆中,捕鱼“最红火”的年头里,村里几乎家家参与。“但这个行当运气成分很大,还要冒着生命危险,老一辈一直流传有‘宁在陆上挣三千,不到海上讨一万’的说法,加上渔业资源的减少以及捕捞政策的收紧,越来越多的渔民‘洗脚上岸’了。”
海洋渔业发展面临转型,海头镇的渔网是如何“连上”互联网的?张延喜是重要的“牵线人”,也是当地公认的“海头镇直播第一人”。以海为家的他,经常将出海见闻、渔民生活分享到网络平台。2015年2月,张延喜在“粉丝”建议下,做起了直播卖海鲜的生意,现在每天能稳定销售数百单,年利润达上百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眼看张延喜直播带货做得风生水起,渔民们纷纷向他请教并效仿,架起手机,走进“直播间”,共同开启了海头这个传统海鲜小镇的辉煌“e时代”。
全民直播,从共建共享走向共富
“哥姐们,给你们看看下午刚上岸的猫眼螺……”“主播今天吃的是剁椒八爪鱼……”走进海头镇海前村电商孵化中心,一个个精心布置的直播间、公共厨房里,主播们激情地介绍着各类海产品,讲解海鲜的烹饪、食用方法,线上线下互动热烈。
“电商孵化中心的设施设备都是免费供村民们使用,村里还在各大电商平台上给大家开设了综合服务网点。”海前村党总支书记周家新介绍说,渔民们不仅在室内直播,村头、码头、船头都是他们的直播现场,包括赶海的全过程都会现场直播。有时候船还没到港,新捕的海鲜就已订购一空。
原本从事传统捕捞养殖的渔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在电商平台上如鱼得水。2018年,海头镇以“快手”平台上165亿次的播放量创造了全国短视频播放记录,相当于我国14亿人民人均观看了11次。
王虎是海前村做直播配套服务的“元老”。“2016年村里出现第一批‘专职’主播,他们拿货都要最好最大的,但每次量少且种类杂,各家水产批发商都不乐意卖。”王虎决定专为主播们供货,从用一个小冰箱储存到20平方米冷库囤货,年营业额最高达1000万元。
“全镇销售额过千万电商户有百余家,相关从业人员有2万余人。”海头镇电商办负责人高耀华表示,直播带货为“网红”新农人带来了可观的经营性收入,也带动了相关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的增长。直播经济的“去中心化”更是推动了海洋渔业的转型升级,加速村民从共建共享走向共富。
“接二连三”,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记者了解到,最初主播们以销售新鲜海产品为主。随着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直播的“形式”也越来越多,不少主播开始尝试“吃播”,一时间生产“麻辣小海鲜”的厂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形成统一的食品标准,培育出“海娃”等本土品牌、年产值达3亿多元。
海鲜电商的迅速崛起,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衍生出与之相配套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包装企业、物流企业、“网红”孵化企业等,遍布在海头镇街头巷尾。全镇共有18个渔业村,经济合作社30个、涉渔企业155家。
海头镇分管电商的负责人闫丽红介绍,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以海鲜电商产业园建设为载体,加快渔港经济提质增效,构建海洋渔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产业园总规划面积600亩,一期于2017年正式运营。近年来,产业园通过招引优质项目,电商直播、产品优选、物流仓储等功能板块不断完善。
2022年,园内多个项目开工建设。峰叠实业生态电商中心致力于实现电商供应链标准化、规模化,可提供线上一站式云仓代发;顺丰海鲜冷链(赣榆)物流中心规划建成该集团在国内第一个自动化、信息化海鲜发运中心;海后电商服务中心将为电商集聚、“网红”孵化、产品交易,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全面的服务。
夜幕降临,渔船归港,对于在数字化影响下成功转型的海鲜电商第一镇,海头镇的“夜生活”别致又热闹:有的人在直播间里继续“吆喝”,有的人在仓库内抓紧选货备货,他们用奋斗和收获诠释着“不眠网红镇”和“白天撒渔网、全天互联网”的生动含义。(于雪 陈兵 李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