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 周莹 郑微
‘’从连云港到徐州,一辆辆中欧班列“钢铁驼队”蹄疾步稳,踏出了长三角连接欧亚大陆的“新丝路”;一列列连徐高铁往返穿梭,像一根纽带串起两座城市;一艘艘货轮南来北往,将“徐州制造”通过连云港港运往全国、走向世界……
“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文相通、情感相亲。”这是徐州和连云港最鲜明的特征。共同拥有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核心区域的身份,都流淌着“开放”的基因,这为一衣带水的两座兄弟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大力促进省域一体化、全力推进苏北地方振兴发展、深层次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作出重要部署。
在此之前,为支持徐州和连云港发展,2016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意见》《关于将连云港建成我国沿海新型临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意见》,为两市的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势在必“合”,“合”则共赢。一项项合作成果,一步步谋篇布局,连云港与徐州一路携手并进,两地区域协同发展得到飞跃式发展。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正迸发出蓬勃活力。
共建“一带一路” 做强“标杆示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为连云港、徐州两地进一步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勾勒两城未来发展新蓝图:支持徐州与连云港联合建设“一带一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项目。这为两座兄弟城市接下来的深化合作、联动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两市共建“一带一路”迎来新的契机。
连云港、徐州不仅是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也是联系紧密的好邻居、友谊深长的好兄弟、携手并进的好伙伴。
徐州作为全国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背靠全国最大的制造业集聚区和最大的消费市场长三角,已初步形成面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转中心。经济体量大,内外贸物流需求旺盛。
作为全球海铁联运通道的节点城市之一,连云港连接陆桥、临眺海洋,也是“一带一路”交汇点上的战略支点,在战略区位、发展政策、港航设施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连云港港不断完善港口航线布局,拓展多式联运体系建设,积极打造徐州地区乃至淮海经济区出海口。
2021年11月,徐州至连云港首列铁海联运班列,满载着徐州本地企业生产的工程机械配件驶向连云港,班列所载货物将通过港口海运直航日本横滨港。标志着一条淮海经济区东向的陆海新通道由此贯通。
2022年3月,徐州淮海国际陆港、连云港海港联动创新,徐州至连云港海铁联运“铁路箱下水”新模式成功运行。这一采用铁路箱下水运输的新模式,实现客户在徐州本地直接使用铁路集装箱装货,运至连云港港口后装船出海,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搭建起淮海经济区东向出海又一新通道。
2022年10月,随着徐州至连云港铁海联运点到点快速班列的开通,全程运输时长缩短至8小时。
……
集合稳定高效、覆盖范围广、全天候等优势,一列列满载的中欧班列从徐州通江达海,成为外贸企业进出口货物的重要物流通道选择,让“连云港港作为徐州最便捷出海口”成为现实。
梳理两地近年来合作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两市持续提高共建“一带一路”水平,以铁水联运、江海联运、江海直达、国际铁路联运为重点,构建起铁、水、海等多式联运体系,合力打造“国际班列+海河联运”全程运输、铁海联运“铁路箱出海”运输等新模式,实现徐连两地内陆沿海双向贯通、联动发展。
枢纽城市组团 “水陆空”齐头并进
交通是发展的先行官。同为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如何强强联手,共同加快区域发展新布局和提供扩大对外开放的能力,推进两市国际性、区域性枢纽城市协同发展,是摆在城市发展面前的“必答题”。
东连花果山,西接火焰山,2021年初,徐州枢纽第四条高铁———连徐高铁顺利通车。从徐州至连云港用时缩短了46分钟,乘坐高铁全程约1小时。随着连云港与徐州时空距离的拉近,两座城市更加手足情深。
“连徐高铁通车后,让回家之路快了许多。”在徐州某高校任教的连云港人董先生告诉记者,他现在几乎每周都能回家看望父母,感觉两座城市更加紧密。
“想去徐州吃顿地锅鸡,现在抬脚就走、举步即达,是件太方便不过的事了!”连云港市民方梓瑞高兴地说。
在徐州铁路网的布局中,有了连徐高铁的加入,进一步完善提升了徐州铁路运输服务能力。至此,徐州形成了由京沪高铁、郑徐客专、徐宿淮盐铁路、连徐高铁组成的“木”字形高铁网络。同时,随着两地铁路货运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两地业务不断拓展融合。
2020年4月,伴随着一声长长的鸣笛,连云港港口集团所属的一艘满载32个集装箱货物的货轮,从连云港港口起航,历经4天航行,到达邳州市东方港。据悉,这条“邳州———连云港”航线从邳州东方港码头出发,经京杭大运河抵达连云港新云台码头,航期4天、每周1班,两地货轮对向航行。通过与连云港港内河航线互通,徐州可通过东方港实现与国内外主要港口的互联互通,为内河货物打造了一条便捷出海通道,也提高了货物运输的便捷性、降低了物流成本。借助两地内河航线互通的便利性,徐州和连云港2022年完成煤炭贸易13351吨,实现贸易额约2000万元。
去年11月,首批入驻连云港自贸区的科技企业———江苏蓝宝星球科技有限公司试单了铁矿石海河联运业务,从连云港新云台码头水运至徐州双楼港区,为徐州钢铁企业生产资料的运输,开辟了新的路径。
如今,通过便利的交通互联,徐州和连云港的关系有多紧密?两地数据告诉你:徐州至连云港水运集装箱航线,2022年完成9800标箱。徐连海铁联运2022年开行1802标箱,2023年1至2月开行226标箱。
2022年8月,连云港、徐州、淮安三地建立了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协调联动机制,由连云港市作为牵头城市,徐州市、淮安市作为联合城市,共同编制了《连云港—徐州—淮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三年实施方案(2022—2024年)》。“这一方案的实施,将在综合货运枢纽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联动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徐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两城借助交通枢纽的大发展、大跨越,发挥各自优势,打造淮海经济区陆海新通道服务样本,正推进由交通枢纽向物流枢纽、区域枢纽向国际枢纽的转变,使交通优势真正转变为其发展优势,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聚链成群”做大现代产业集群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此,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巩固扩大实体经济领先优势。
实体经济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应该发展好,也必须发展好。多年来,徐州聚力建设产业强市,坚定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全力做好“推陈、出新、赋能”产业转型文章,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跃居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3位。
这与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港兴市”核心战略的连云港市不谋而合。当前,连云港市加快发展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持续赋能,重点产业加速崛起,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进程中,涌现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产业项目。
今天的徐州已经站在发展新起点。正锚定“建设产业强市”战略目标,聚焦“343”创新产业集群,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谋划重点产业,为产业链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对照近期徐州市委、市政府印发实施的《徐州市2023年重大产业项目清单》,今年徐州市重大产业项目重点突出做大做强“343”创新产业集群,将重点实施217个重大产业项目,年度预期投资1300.2亿元。
其中“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优势创新产业集群项目共编排94个、年度预期投资683.4亿元;“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新兴创新产业集群项目共编排58个、年度预期投资282亿元;“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创新产业集群项目共编排31个、年度预期投资264.6亿元。
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新沂晓星碳纤维、徐州经开区弘元新材料光伏产业一体化、新沂晋控煤基新材料、徐州高新区先导半导体薄膜材料、贾汪朗欧医药植物细胞发酵中国超级工厂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综合实力强、投资体量大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将开工建设。
作为其特色优势产业,连云港正加速打造全球知名、国内一流的“中华药港”“中国材料谷”。位于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华药港核心区,以千亿级园区为目标,培育了恒瑞医药、豪森药业、康缘药业、正大天晴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正全面推进新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扩大新医药产业影响力。
目前,连云港已建立起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的“三新一高”产业体系,力争2023年形成石化、医药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伴随着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连云港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在加快成型。
连云港自贸片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重要集聚地,片区内慧智新材料、中远海运LNG装备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恒瑞医药生物制剂、“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等省级重大项目也在加快推进或已建成试运营。
梳理发现,这与徐州聚力打造的“343”创新产业集群不谋而合。连云港聚力发展的医药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能源等产业,也被列入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
徐州与连云港,一个是曾经因煤而兴的城市,持续向“新”而行,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抢占“智”高点,将老工业基地的包袱远远甩在身后,实现华丽逆转。一个是以“港”为名、因港而兴的城市,通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逐渐探索出一条港产城全面转型升级的现代化新港城发展之路。
未来,两座城市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强化优势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共赢发展?《淮海经济区“十四五”规划对接暨产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提出,树立“淮海一盘棋”理念,强化城市之间、行业间分工合作和产业配套,共同提升产业和产品竞争力,联合区域优势产业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可依托徐州的工程机械产业重点企业,成立装备制造产业联盟;依托连云港、徐州等市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企业,成立生物医药产业联盟;由此成立一批区域特色产业联盟,深化全方位全领域对接合作。
“还要加快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依托徐州、连云港的国家重要交通物流枢纽优势,携手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互联网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增长点。并且,推动两地在压降物流成本、拓展港口腹地、助力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实现互惠共赢。”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宏伟分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