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小支部+红物业+微自治 连云港党建引领绘就“便民宜居”新画卷

【连网】□ 庄婷婷  薛海龙 王雅萱 程晓丹

在连云港的大街小巷,常常能看到在职党员的身影,他们活跃在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岗位上,践行着党员的初心使命,为基层治理增添“硬核力量”。

这是连云港市以党建引领便民宜居的一个缩影。连云港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推进省委基层党建“五聚焦五落实”深化提升行动和市委“党建引领便民宜居”行动为抓手,突出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着力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小支部”办好大家事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连云港市将支部建到小区,岗位设到楼栋,设立“小区党员报到点”“党员楼栋长”等党员服务岗,形成“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模式,以组织“绣花针”织密基层治理网。

“以前小区没有党支部,遇到问题都不知道找谁。”海州区新南街道海连社区居民张连芳说。为改变小区一盘散沙的局面,海连社区党委主动与物业公司、业委会建立三方沟通监督机制,推动小区党支部委员兼任业主委员会成员,形成社区党委牵头抓总、业主委员会监督管理、物业公司主动作为的“三方联动”的新格局。

在海州区浦西街道沈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里,党员郭家田正带领沈圩淮海剧团成员排练。“现在我们有阵地、有设备,都是免费使用,很开心。”

沈圩社区是典型的“村改居”社区,社区推行小区“邻里党建”模式,将辖区划分成四个支部,把支部直接建到居民小区里,推选具有影响力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充分吸纳在职党员、网格员、共建单位、民间志愿团队等多方力量,常态化开展“组团式”“共建式”服务,实现阵地、人员、功能同步下沉,增强党建“邻”聚力。

“红物业”画好同心圆

“水管爆了?别急,10分钟就到。”在连云区连云街道荷花社区红星物业管理服务中心,63岁的党员庄建强匆匆收拾工具赶往居民家中。

下水道堵了,当晚实现畅通;垃圾车开不进山边散户区,每天专人将垃圾桶拖上拖下……居民的烦心事,“红色物业”一件接着一件解决。连云港市推进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指导物业服务企业(项目)全部组建党组织,针对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支持党员居民带头成立物业管理公司,以社区党组织为“圆心”,红色物业为“半径”,服务群众为“周长”,画好现代基层治理的“同心圆”。

“红色物业”让不少老旧小区焕发出了新活力。在新南街道建南社区,楼房外立面全新粉刷,楼道整洁明亮,各类车辆停放有序。“以前可不这样,小区老旧破,环境脏乱差。”老住户王军说。

物业管理和服务事关民生福祉。新南街道把物业服务融入社区网格化治理,指导一部分物业企业成立党支部,其余暂不符合组建条件的物业企业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同步打造“红色物业”和“红色业委会”,依托网格开展垃圾清理、绿化修剪、巡逻保洁等服务,通过“多员合一”让居民不花钱就能享受到市场化物业公司的高质量服务。

“微自治”提升幸福感

“书记工作室”“红色议事厅”“小板凳会议”……在连云港市广大居民小区里,活跃着由党组织牵头搭建的多方联动协商议事平台。连云港市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通过建立“一事众议”协商机制,让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管理者”,做到群众事“大家说、大家议、大家定”,让居民不出小区就能享受便捷服务。

“没想到车辆停放的事能在居民议事会上达成共识,更没想到很快就能付诸实施。”眼看着停车位已经规划,家住墟沟街道院前社区开发小区的张师傅难掩兴奋。

提高基层社区治理效能,就是要建立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机制。连云区聚焦居民关心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形成覆盖到户、组织到人,引导到户、宣传到人,走访到户、凝聚到人,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四到户四到人”工作法,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更加完善、居民自治更有活力、公共服务更加精准、群众获得感更为明显。

“平时我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差,自从有了居家托养服务以来,服务人员经常来家里帮忙打扫卫生、洗衣服,给我洗头理发,帮我分担了很多,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改善。”今年50岁的仲伟益住在连云区,因意外导致半身瘫痪,出门不便,社区居家托养服务解决了他的难题。

为了让更多像仲伟益这样的特殊群体可以得到照顾、享受关爱,连云港市还探索“居民点单、社区下单、社会组织接单”服务模式,通过购买公益服务项目,常态开展健康护理、假期托管等活动,推动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服务,更加精准服务居民,架起了一座为民服务的“连心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