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胡柳君 庄婷婷 尹军 张显坤
“送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客车。”这是多年前人们对港城人才情况的形象表述。连云港,作为一座苏北城市,和一线城市还有苏南相比,人才磁吸力有限。面对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求贤若渴的港城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
近年来,连云港立足自身特点创新人才战略,给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立足产业特色实行产才“双链融合”,从而在“抢人大战”中成功“逆袭”,跻身“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是苏北闯入“百强圈”的两个城市之一,实现城市和人才“双向奔赴”。
压力:
被低估甚至被“误读”的城市
“这几年,人才工作越来越卷了。”港城市县多位人才工作负责人感慨。今年上半年,他们差不多跑遍了上海、北京、杭州、西安等地及各大高校,上门招才引智,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加班,唯恐比别的城市慢了半拍。
这样的压力,源于一直以来围绕人才展开的争夺战———
论其规模,几乎所有二三线有点想法的城市,都被裹挟进来,甚至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也都热血“参战”;
论其影响,人才的进出流向,更将在长久的时空里,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格局与命途。
而在诸强林立的人才之战中,连云港很多时候被低估甚至被“误读”。
“连云港,没怎么听过啊,是山东的吗?我还是更倾向于去苏南城市。”“不错不错,你们张家港交通很发达,我之前去过的……”以前,去外地引才时,工作人员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
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一带一路”交汇点强支点城市,多重国家战略聚焦连云港市。然而,在不少外地人心目中,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甚至会出现张冠李戴的尴尬现象。在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致力于“后发先至”的连云港,哪里坐得住?
破题:
立足特色推进产才“双链融合”
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作为一个产业特色鲜明的城市,要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必须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港城聚焦打造区域人才高地,立足产业特色,紧盯生物医药、石化、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需要,全力推进产才“双链融合”。
2008年,河北科技大学材料学硕士刘红杰从报纸上看到国家批复连云港建设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消息。
“正准备找工作,就去连云港看看吧。”带着些燕赵大地的豪气,刘红杰背起行囊,从千里之外的石家庄一路南下,牵手华海诚科,开启了她的追梦人生。如今,她已成为国内芯片封装领域顶级专家,领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用芯片封装材料研发,让“中国芯”穿上“中国装”。
靠产业吸引人才、产业培育人才。连云港市构建“政策领航、系统导航、平台引航、猎头助航”引才体系。出台2.0版人才新政。围绕石化、生物医药、新材料主导产业,出台国内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高端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形成囊括500万元~1500万元项目启动支持、100万元~1000万元项目成长化奖励、最高2000万元股权投资、项目融资及引才奖补的全流程支持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瓶颈问题,探索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为企业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连云港是国家规划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建设,先后有盛虹石化、卫星石化等多家大型炼化企业落户,吸引了包括我们在内的一大批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产业集聚效应十分明显。”李迪川说。李迪川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美国莱斯大学博士毕业后到美国壳牌石油从事研发工作,2018年来到连云港,创立了赛科化学公司,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进行脂肪仲醇聚氧乙烯醚的国产工业化生产。
平台是汇聚科技项目和创新人才的助推器。连云港市大力支持中科院大科学装置试验平台建设,北京大学分子工程研究院连云港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相继落地,让高端平台集聚高端人才,实现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去年8月,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在连云港市揭牌成立,这也是全省首家获批的省海洋领域技术创新中心。“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人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这里海洋资源禀赋优越,为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开展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入驻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将不遗余力地支持连云港发展海洋经济,共同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金翔龙说。
此外,连云港市树立“大人才”观念,探索出“飞地引才、借力创新”新模式,鼓励企业和县区到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及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和离岸孵化器,就地使用人才、服务连云港市发展。目前,连云港市已在上海等地先后成立16个飞地孵化器,先后在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家建立了8个海外创新服务中心。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条件成就人才。我们将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生活待遇等各个方面,给予最大的优惠和倾斜,让大家都能在港城舒心生活、安心工作、专心发展。”市委人才办副主任肖双说。
逆袭:
跻身“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
———人才资源总量达90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达1.47万人,位居苏北五市之首。
———自主申报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数位居苏北前列。
———跻身“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是苏北闯入“百强圈”的两个城市之一。
———1997年开始实施“521工程”,26年来,累计选拔和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近万人次;2009年开始设立市级人才专项资金,从开始的2000万元增加到如今的1.4亿元。
———江苏首位民营企业家院士领衔破题中医药创新发展……
相比于可见的城市硬实力,港城更打动人的,是这座城市“走心”的人才服务。从“创新创业支持”到“人才生活待遇”,港城构建宜居宜业“生态圈”,以最大诚意礼遇人才,让人才与城市彼此成就,实现了完美逆袭。
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于城市而言,人才和资本的集聚能力更是影响其发展的重中之重。连云港市积极构建金融服务体系,先后投入5.7亿元成立两支市级人才创投基金,解决人才创业初期的“第一口奶”问题。
前不久,连云港医药人才基金2022年度合伙人会议及连云港市人才创投基金创立合伙人会议召开。截至目前,连云港医药人才基金合计投资13个项目。“我们非常看好连云港市的‘三新一高’优势产业发展前景以及连云港极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和产业环境。人才创投基金将更好聚焦支持早期人才项目投资,加速助力连云港市产业升级和产业‘高原’的良好发展。”天汇资本董事长袁安根说。
“现在的连云港是开放包容的大地、投资兴业的热土,今天恒瑞医药、盛虹石化、日出东方等港城龙头企业将带来多个优质岗位……”今年2月,“我在连云港挺好的”城市专场直播招聘活动举行,吸引近25万人次在线观看,近1200人现场投递简历。
“以前我对连云港这个城市比较陌生,甚至一度以为是山东省的。投简历前,我仔细了解了这座城市,觉得这就是最适合我的地方,这里有专业对口的研究所工作,有风景秀丽的花果山和连岛,还有完备的人才政策。”1997年出生的陈书悦去年中科大应用统计专业硕士毕业后,和男朋友一起入职七一六研究所。小情侣分别申请到15万元的购房券,两个人每人每月还有2000元的生活补助,对刚毕业的他们来说减轻了不少负担。
安居才能乐业。连云港市着眼人才所急所需所盼,打造“居、业、学、医”人才无忧政策包。大力实施“花果山英才计划”,近3年,共资助双创人才287人,资助资金达9775万元,发放高层次人才贡献奖励5657万元,为1592名高层次人才发放购房券1亿元,为3025名高层次人才发放生活(综合)补贴8000余万元。健全“购租补贷”一体化的人才安居政策,妥善解决人才配偶安置和子女入学需求,优化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及时解决人才的“小家”问题。
一座城市的逆袭,本身就是一部励志的城市创业史。让人才“抢着来”,而不是简单地把人才“抢过来”———连云港市人才工作的目标非常明确。港城这段“逆袭式”的人才工作发展史,正是“后发先至”的生动写照。
“一起向未来,等你来!”如今的港城,静水不惊,逆袭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