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采写 张晨晨 摄影 俞德春)从霍尔果斯边境出关后,手机定位显示进入了一座叫作扎尔肯特的哈萨克斯坦城市。
驱车途中, 起伏的沙地、丘陵和点布的骆驼草、牛羊群映入眼帘,还有一台台白色风机巍然矗立在天山脚下,巨大的叶片随风转动,生产着清洁的绿色电能。据当地向导说,这里是由中国企业参与投资建设的50兆瓦风电项目。
15公里后,便抵达一处大型场站,几座黄色龙门吊、各色集装箱以及堆场停满的各类国产轿车等,在这半荒漠地带既突兀又壮观——这里是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所在地,由哈国与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中远海运集团联合运营的中亚地区最大无水港。
无水港所属的哈萨克斯坦站名为阿腾科里,当地语意为“金色湖泊”。
今年以来,累计换装量23.3864万标箱,同比增幅7.24%。
加林娜·奥西波娃是这里的龙门吊驾驶员。每天,在她的娴熟操作下,一只只巨型集装箱稳稳当当地从标轨列车换装到宽轨列车上。“这些年,货流量越来越大,更多哈国人来这里工作。”如她所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这座距离连云港4000多公里、占地102.8公顷的无水港,正在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上爆发出巨大的连锁效应。
一种“轨距”间的默契配合
当地时间9点左右,温带干旱气候带来的太阳直射让加林娜·奥西波娃下意识遮了遮眼睛,随后,她穿上橙底灰条的工作服、戴上红色安全帽,熟练地登上一座龙门吊驾驶室,开启新一轮工作,当天她进行的是卷钢卸货的操作。
不止如此, 满眼望去,吊装换轨、班列编组、货物通关,一切都有条不紊。
改变来自于10年前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倡议。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开往中亚和欧洲地区的中欧班列数量飞速增长,哈国原有的两个小规模换装站远不能满足需求。2014年12月,哈国在距离中哈国境线仅15公里的霍尔果斯—东门经济特区启动了无水港项目。当年,当地人扎苏兰·哈姆钦来到这片不毛之地建设无水港,在此之前,他从未来过扎尔肯特。
他说:“我们开发的是一块不毛之地,我们是拓荒者。”
就像他说的,因气候、环境等因素,这里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杳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平时,当地仅有的3万居民沿袭了游牧民族的一项传统,做些“游商”生意。
但在无水港项目开启建设后,这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为吸引人才和劳动力,哈国在霍尔果斯口岸附近开发了新城区,提供免费住房、优厚薪资以及教育配套。然而,对加林娜·奥希波娃一家而言,生活如同垦荒。“我刚来时,吊车全都没有装起来。头3台大概在5个月内安装起来,没多久,其余吊车就很快装好了。”如她所言,目前,无水港已拥有3台轨道式龙门吊和4台轮胎式龙门吊。
这几个“钢铁巨兽”构成了无水港的“脊梁”,这背后有“中国速度”。
2017年5月,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联合收购无水港49%的股权,与哈国铁签署了无水港股权转让协议。中哈联手共建中转枢纽,让这条黄金物流通道更加顺畅。
如果说,龙门吊是“脊梁”,那么铁轨就是这条黄金物流通道的“经络”。
“简单讲,这里就是火车的换装场站。”无水港公司副总经理陈勇是连云港人,已在这异国他乡呆了整一年——有着白俄罗斯留学经历的他,去年被港口集团正式派驻于此,主抓运营和生产。“中国的火车轨道是1435毫米的国际标准轨,即窄轨,而哈国是1520毫米宽轨,必须在无水港进行换装。”
据他介绍,目前港内已建设10条铁轨,可同时容纳6列火车进行换装,提高了过境换装量。这其中,去年投运的2条窄轨铁路线,更使换装能力提高1倍,平均每昼夜可作业16列西行集装箱班列、2列载货(卷钢)敞车以及每月1列汽车专列。“从一开始只能换装2万标箱,到今年预计突破30万标箱,这条横跨亚欧大陆的经络活了。”陈勇说。
而最近,哈萨克斯坦萨姆鲁克—卡泽纳国家福利基金股份公司主席努尔兰·扎库波夫考察了无水港,看到了这里的“硬实力”,决定在这里铺设10条分拣轨道和一条列车维修轨道。“这个项目将使处理能力提高1.5倍,从每年54万个集装箱(TEU)增加到80万个集装箱(TEU),这将提高哈铁和整个国家的过境能力。”努尔兰·扎库波夫说。
一种“货品”间的互通有无
10月11日上午,一辆辆国产汽车从涂装为红色的SQ6型凹底双层运输汽车专用车中驶出,并在堆场上整齐摆放。阿米托娃是一位负责“卸车”的堆场轿运车驾驶员,有多年工作经验,“卸货”间隙,这位当地人侃侃而谈:“几乎每天都有从中国来的汽车,今天就有400多辆。这些车准备通过铁运、汽运分拨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等地。”
阿米托娃这样的本地员工,在无水港还有180个左右,占到员工总数的90%以上。而整个“霍尔果斯—东门经济特区”的建设和运营也将为当地创造2.5万个工作岗位。
工作岗位的增多,意味着无水港辐射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近10年来,无水港的基础设施有了飞跃式发展,业务模式也由单一的集装箱换装变成以集装箱为主、散件杂货和汽车为辅。此间,哈国的矿产、农作物、牛羊肉等走进国内千家万户,来自中国的电子产品、汽车轮胎、家居建材等,开始出现在哈国的大街小巷。不久前,哈国对中国公民实行14天免签,当地人明显感到,前去的中国人比之前多了。“以前1年也接待不了多少客人,现在,每个月都有四五批官方、非官方的人来参观考察,霍尔果斯、乌鲁木齐、北京、连云港等地的货代,都想来了解无水港的运转情况。”陈勇说。
近年来,国产汽车受到国际市场热捧,走在哈国的大街上,能够看到国产车的概率大大增加。这让货商嗅到别样“商机”。6月底,来自北京欧亚凯捷的袁洪菲就专门来到无水港考察,“我们看重无水港的物流能力,想借此打开哈国销路。”
实际上,为进一步拓展车辆换装业务,无水港为车辆出口搭建“绿色通道”,设立“服务专窗”,原本要跑商务、财务、生产等相关部门的代理,现在可以一站式办理汽车转关手续。“哈国海关还采用‘铁路快通’方式,海关工作人员现场指导,优先办理转关手续,实现车辆的快速换装转运。”陈勇说。自2020年开展车辆换装业务以来,累计换装车辆突破5万辆大关。而单今年上半年,就已换装车辆2.7万多辆,同比增长超265%。
同样是10月11日,几位工人正在一处水泥高台上转运货物,高台两侧下端铺设着各3条铁轨,货物则是产自新疆的聚氯乙烯树脂,一袋袋堆满了棚车车厢。“没这个高台时,卸不了散货。”一位络腮胡工人一边开叉车,一边点出无水港此前存在的短板——只能换装集装箱,无法装卸散件杂货,导致更多货品被“拒之门外”。“我们不能把这块市场丢了!”陈勇知悉客户需求即是市场导向,便立即向上汇报推动,仅用半年就建成高卸台,方便叉车装卸车厢内的水泥、沙子等货物。今年上半年,仅散件杂货,无水港就已换装近7万吨。
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下,10年来,中哈共建“一带一路”先行先试,结出累累硕果——中欧班列逆势上扬,让中哈两国各类物资“互通有无”。同时,100多家哈国企业还入驻中国电商平台,扎纳塔斯风电场、卡普恰盖光伏电站等顺利竣工,努尔苏丹环城公路提前通车,中亚地区首个基因检测实验室投入运行……从贸易投资到产能合作,从互联互通到新兴业态,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主线,中哈务实合作展现出强大活力和韧性。
一种“云端”上的合作升级
无水港的工业调度中心面积不大,一台简易办公桌上,并排有4台电脑,显示着当天各铁路线的实时运转情况,各项数据不断跳出来。而背景墙上,一幅精细的轨道路线图铺展开来。
工作人员马克萨特正拿着对讲机有序地下达调度命令。“港口驶出的每一趟班列,都需要各岗点密切配合,需要及时接收调度计划,再精准下达调度命令,传向列车司机、码头装卸、下属车站调度等,一个班次最多要接打1000多次。”马克萨特说,这是他的工作日常,“每个环节多争取一秒钟,就有可能多发出一列车。”
“看得见”的速度提升背后,有“看不见”的智慧升级。
萨比拉是一位性格温的哈国美女,曾在中国的伊犁学医,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当天她拿着一份涉及“电子口岸”的议案,请陈勇审阅。原来,无水港系统正推进与以阿腾科里为代表的哈国铁各系统间的技术对接,实现无水港作业所需数据源的自动采集,优化了作业流程,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同时规避了人工操作带来的风险。而通过平台建设,还可以与连云港口岸公共信息平台以及哈国其他物流角色间的数据实现共享交互,口岸通关和物流的可视化、智能化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时下,凭借中哈双方共同推进电子口岸、港口大脑等信息化项目建设,东门无水港已与连云港中哈物流场站实现业务联动、人员互派、信息联通和资源共享。包括小麦、大宗原材料等哈国特色商品可实现国际贸易“一站式”办理、联运监管“一体化”运作——在“云端”,远在4000多公里外的连云港出海口如同被“搬”到了哈国“家门口”。
据无水港总经理马纳巴耶夫·伊布拉吉姆介绍,今年以来,无水港生产管理系统二期建设工作正加快推进。建成后,在实现中哈两地之间跟踪协调集装箱查验与发运情况的同时,将进一步完善整合商务账单和计费模块、汽车提送箱功能模块、散货堆存接卸统计模块等,大幅提升无水港接卸班列能力。“这一信息化成果,是口岸物流实现生态化协同的生动实践,也是连云港电子口岸升级版——E港通平台的直观体现。”信息技术发展处处长叶尔兰·萨比托夫说,随着“一带一路”内涵不断丰富,“数字丝绸之路”正成为新的合作方向。
此时,与无水港一墙之隔,哈萨克斯坦正在建设225万平方米物流园区和225万平方米工业产品区,将与无水港形成产业、物流的相互配套。“几年前,哈萨克斯坦根本没有人知道无水港是什么。”马纳巴耶夫·伊布拉吉姆感慨道,“他们不知道如何让霍尔果斯—东门经济特区成为整个丝绸之路的关键点之一。”如今,无论是当地的政府官员、开发商还是无水港的负责人,都为自己的努力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