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科技强动力开掘“蓝色经济”潜力

一望无际的大海孕育着无限的希望。深海矿车、绿色实验船、无人艇等这些海洋新科技正在带动连云港赶上这波蓝色经济的快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省委省政府推动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支持连云港高质量建设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近年来,全市科技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战略部署,超前谋划、主动作为,不断发挥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兴海战略,着力推动各类科技资源向海洋产业集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新实践、实现新时代的“后发先至”注入澎湃蓝色创新动能,为海洋强国战略贡献港城力量。

23

完善海洋创新政策体系,明确科技兴海“路线图”

强化陆海统筹,坚持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整合科技资源,集聚创新要素,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优化顶层设计。超前谋划,在《“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专章部署向海发展,着力开辟新赛道。规划建设花果山科创走廊,集聚涉海资源,打造江苏海洋经济开放创新先导区。编制《连云港市海洋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连云港市海洋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科技计划引导。坚持统筹资源,向上争取,2022年以来获批涉海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3项、资金705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近2亿元。今年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中增设海洋科技创新专题,优化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机制,立项海洋科技计划项目26项,项目资助200余万元,支持涉海企业牵头攻坚,产出一批引领性科技成果。

细化政策措施。加大涉海科技创新投入,围绕涉海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科技项目扶持、科技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高标准制定7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细则,推进涉海政策免申即享、应享尽享。

24

加快海洋战略力量布局,打造向海发展“强引擎”

坚持海洋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导向,按照“一年起势、三年成型、五年跃升”的思路,苏北率先完成国家涉海创新体系关键节点布局。

前瞻布局国家实验室。经过两年多的奋力争取,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实体化运行,获许昆林省长充分肯定,一体创建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获省科技厅批复并资助3000万元,集聚60名研发人员,2家成果转化公司实体运行,绿色智能电动拖轮、风力助推转子等成果落地转化,地效翼船、多金属硫化物采矿车等成果在我市陆续开展测试,有效支持港口集团发展。聚焦深海前沿,推进全球首艘7000吨级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开展实船建造,1500吨级中尺度试验船完成首航试验,百吨无人艇下水。

推进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入落实“双碳”战略,成立专班,服务全省两个、苏北唯一大科学装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建设,预计2024年全面投用,填补我国大功率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空白;“沪苏共建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入选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十大协同创新典型实践案例名单。举办高层次论坛,深度融入江苏“两机产业”联盟,对接全国“两机”企业,全力推进投产达效,打造成果转化和示范验证基地。

量质齐升建设重大涉海创新平台。我市6个创新平台纳入《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个海洋重点科创平台建设名单,数量全省第一。康缘药业中药制药过程控制与智能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成功加入江苏省实验室联盟,引入田金洲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获批建设全省首个海洋领域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引进2个院士团队,建设海洋高端装备、蓝碳实验室等平台。服务716所国家滨海试验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累计建设市级以上涉海科技平台载体43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为向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1

加速海洋创新资源集聚,打造高端要素“蓄水池”

坚持“外引内培”双向发力,着力引进高端人才、高能平台、高价值项目;加快向内挖潜、整合资源,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建立新开工项目、新招引科技型企业、新增市场主体三张清单,持续壮大涉海高企培育后备军。按照“目标分解、领导带队、分片包干、市县(区)联动”四项机制,布局涉海产业专业孵化载体;承办苏北首场科技金融服务直通车,开展“服务百企专家行”等活动,引进涉海高校科技副总72名,培育涉海高新技术企业33家,加快涉海企业“上规攀高”。

深化政产学研对接。聚焦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成果本地转化条件有限、向外发展动能强劲的现实需要,抢占先机全面布局,精准对接吉林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6所高校,与市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创历史新高,围绕“卡脖子”技术实施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全面构建高层次、广领域协同创新体系。广泛对接争取,聘请5位院士作为全市海洋经济发展顾问。组织海洋领域产学研对接,征集企业技术需求55项、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80项,集聚35家科研力量成立江苏省唯一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指导江苏海洋大学牵头90家企业成立新材料产学研合作联盟;累计建立涉海校企联盟580个,全力打造高层次成果转化平台。

加快成果转移转化。聚焦主导产业,精准对接江南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建立成果转移转化(技术转移)中心,联动招商引资,强化示范应用;推进“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中心、康缘药业“一带一路”国际中医院创新研究院、连云港市国际人才科技创新服务基地等国际创新平台顺利揭牌,将更多国际化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构建高层次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聚焦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创新梳理392家重点高校院所865名专家信息形成汇编,打通高校成果供给侧和企业主体应用需求侧。(记者 周莹 通讯员 毛莎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