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蔚 武娜 通讯员 夏妍)初冬,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里,给寒冷的天气带来一丝温暖。家住江苏省连云港市路南街道海昌社区的75岁老人伏传苓坐在家中,拿着手机和远在广州的朋友打了个视频电话,随后,他又用手机制作了一段几天前北京游的视频,并分享到网络平台,很快,收到了亲友们的点赞。
“现在的手机功能太多了,不仅能听音乐、打电话、通视频,还能打车、买东西、看电视。”伏传苓感叹道。说起过去,他拿出珍藏的老旧相册,一张45年前的照片打开了尘封的记忆。照片中,伏传苓坐在一把木制座椅上,嘴角上扬、神态自若,手边的一部固定电话机成为照片中的焦点。
“那部电话原本是客房内部电话。”伏传苓说,“因为做会议筹备工作需要与外界联系,才特意给我们开通了对外的线路。”那是伏传苓在原军分区招待所做会议筹备工作时,同事趁着工作间隙为他拍下的照片。
带着对过去的回忆,伏传苓来到了原军分区招待所原址。时隔45年,这里的模样早已改变,但对伏传苓来说,依旧充满回忆。伏传苓拿起手机,拨通了老同事的电话,他们共同回忆起彼此青春岁月里的往事。同时也感慨时代变迁,通讯的发展使他们的联系更加便捷,相互之间的问候和关心也更加及时和温暖。
“当年,大多数人使用的主要通讯方式还是书信。遇到婚丧嫁娶这种大事或其他急事,大家偶尔也会发电报。”伏传苓说。
当年,伏传苓在连云港市医药采购工作站工作。因为采购工作需要经常与各方联系,单位里因此安装了电话,但在那个时代,单位电话也是十分少见的。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连云港市通信建设的大发展,固定电话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1991年9月,我家里装了电话。”伏传苓现在回忆起来,仍是一脸激动,“通过一根电话线就能跨越空间上的距离,听到朋友们的声音,我特别开心。”两年后,伏传苓又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移动”电话,那时候人们都称它为“大哥大”,但那时电话费特别贵,他轻易不去用“大哥大”。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小灵通、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逐渐走进百姓的生活,人们之间的联系就更加便捷了。“区别于‘大哥大’的昂贵和笨重,小灵通小巧又廉价。”伏传苓说,除了自己,他还给家人都“安排”上了。1998年,连云港市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近9万门,基站达到193个,覆盖面达到98%,这也为手机的普及使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谈及近年来的通讯发展,伏传苓感叹科技的飞速进步。他拿起自己现在的手机说:“从摩托罗拉、酷派、小米,到如今的华为,这已经差不多算是我的第20部手机了。”作为一名时尚老人,伏传苓也早早地换上了5G手机,“我是2G、3G、4G网络变革更新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现在的5G速度真的太快了!”
退休后的伏传苓每年都会出门旅游,迄今为止,他已经去过了20多个国家。每到一处,他都会用手机拍下照片和视频,记录下自己一路的所见所闻,最后制作成游记视频分享给亲友。每逢重要节日,伏传苓也会用手机致电天各一方的老友,唠唠家常并送上祝福。
45年来,人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见字如面到万物互联,聊天、购物、学习、娱乐、支付……通讯工具的功能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全部,吃穿住行用都可以在一部手机上实现。“多亏了通讯的发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便利,很多曾经不敢想的事如今都实现了。”伏传苓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