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袁春梅 通讯员 梁玲 王苏海 王贵珍 王华)俗话说:“雨水至,农事忙。”雨水节气,气温逐渐回暖,土壤水分含量适中,正是人们准备春耕、春种、春管之时,被称为“可耕之候”。尽管江苏省连云港市刚刚经历了寒潮雨雪冰冻天气的侵扰,但港城大地的田间地头上依然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新春伊始,各地掀起春耕备耕热潮,田管等各项工作压茬推进,农田里到处是忙碌的人们。
加强田管 主动迎战“第一关”
春耕备耕是全年粮食生产的首战,也是一年收成的基础。今年连云港市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73亿斤水平,春耕备耕、加强春管是“第一关”。
2月20日起,连云港市迎来春节后第一场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强度大,降水相态复杂,雨、冻雨、冰粒、雪等抱团来袭,是197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冻雨天气过程。
恰逢春管春耕春种之时,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连云港市气象局联合发布《农业生产重要天气应对工作提示单》,提前制定下发《寒潮天气农业生产应对技术指导意见》等,要求各县区农业农村局立足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保供,迅速部署落实防灾减灾工作,全方位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连日来,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徐德利带队前往赣榆等地,深入田间一线,指导做好大田田间沟隙疏浚、棚体积雪清除、棚内升温、降渍除湿等工作。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响应,市乡联动,组织排出田间积水52万亩。
昨日上午,在灌南县李集镇西条河村德驰家庭农场,农场主正组织人员对部分冻伤小麦田块采取恢复补救措施。“几十年都没遇到过这么大的冻雨,这几天省市县各级农技人员都有下田指导,手把手教我们如何科学应对。”农场主坦言,这几天他每天都会下田仔细察看苗情,对一些冻伤的田块抛洒尿素作为恢复补救肥,对有渍害影响的田块喷洒叶面肥,促进植株尽快恢复正常生长。
“当前我市小麦开始大面积返青,部分早播小麦第一节间开始生长,处于生理拔节期,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陆续进入关键时期。”连云港市作栽站站长胡曙鋆介绍,当前各地要加强苗情监测和田间管理。
今年,连云港市将继续聚焦稻麦、大豆、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深入开展单产提升行动,集成“土、种、密、肥、水、药、机、管”等生产要素,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协作攻关,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优化社会化服务、创新生产经营方式,集聚合力、补齐短板,带动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均衡增产,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小康棚”里 设施蔬菜种植忙
在灌云县四队镇二队村,一排排鳞次栉比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跟随二队村党总支书记孙健走进蔬菜大棚,一株株青翠欲滴的西葫芦已开花坐果,焕发着勃勃生机。
说起蔬菜大棚的好处,孙健打开话匣娓娓道来:“二队种植蔬菜的历史有年头了,过去大多露天种植,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这几年逐步转变为大棚种植,由于反季节上市,经济效益大增,村民纷纷搞起大棚蔬菜种植。”
目前,大棚蔬菜种植已成为村民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被村民们称为“致富菜”“小康棚”。在实现增收致富的同时,还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走进种植大户徐小二的大棚,绿油油的芹菜煞是喜人。工人们正忙着收割芹菜,割根、去叶、捆绑这一连串的动作非常利索。“我每天早上8点来干到下午4点,一天能赚六七十元钱。”村民许善波一边搭话,一边快速地捆着芹菜。
“农历十月初十开始采摘,3个多月时间一亩地芹菜能卖1万多块钱,一年一个大棚可以种两季芹菜,还能种些番茄、黄瓜,一年一亩地收入2万元没问题。”徐小二笑着说,番茄苗种已经预订好,等芹菜收完就开始栽种。
今年春季,该镇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增效的重头戏,以群众需求、意愿和种植习惯为先导,专门成立了农技服务队,把产业结构调整意见和农技知识印发成“明白纸”送到田间地头,还邀请市、县农技专家举办了农业种植技术培训班,春节后已培训农民1200余人次。目前,主要种植20余种绿色、无公害、有机蔬菜瓜果,全镇新建大棚2000余个、大中小拱棚12000多个。
无人农机“慧”耕地 勇当主力军
随着气温回升,各地农户抢抓时机开展春季病虫草害防治。在东海县安峰镇马圩村,种粮大户邱守先正在田间地头“观战”,“以前都是我们自己动手,谁能想到现在都是无人机作业。”
邱守先说,以前人工打药,每人每天最多只能打10亩地,400亩地需要10个人4天才能完成,现在用无人植保机,效率提高了很多,关键是无人机作业不仅雾化效果好,而且一点都不浪费。
等待稀释农药的时间,我们简单地了解了作业方式。待水箱装上无人机,随着马达轰鸣,接到指令的无人机从地头升起,向麦田飞去。作业、悬停、转身、继续作业,无人机不疾不徐地从麦田的一头滑到另一头,在低空飞出一个个标准的“S”。
随着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兴起,新型农机设备也迎来了新机遇。植保无人机效率高、速度快,可以减少农药和水的用量,降低人力、物力等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已成为种田大户的新宠。
“一架无人机一天最多可以喷洒农药350亩,按照50亩小麦算,如果人工喷药至少要3天,人工成本900元,而用无人机半小时就能喷完,人工成本加上农药成本至少能节约500元。”无人机飞防员苗燕表示,眼下春管开始进入繁忙阶段,预约订单已排满。
不得不说,无人农机等先进机械的助力,实现了“智慧”耕地,切实减轻了种地人的负担,实现了降本增效。俗话说农人有三苦:“插秧、割禾、走长路”,但在海州农发集团,无人化春耕化解了老农民的“种田苦”。
这一智慧化农场,综合运用5G、北斗高精度定位、大数据等技术,结合无人机遥感、物联网监测,打造了无人化农场新标杆。在小麦生长期间,能动态监管农作物生长环境等,并通过管理平台的数据分析与决策科学推荐小麦生长需求符合的灌溉、施肥、施药策略,利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自动实施轮灌。
春天里,人们正在播种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