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塔山古道:连接南北 观照古今

【连网】(通讯员 陆海涛)交通,是一个城市的命脉,对社会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条条道路如同纵横交错的血管,日夜不停地为城市乡村输送着血液养分。

在古代,人们出行需要翻山越岭、涉水渡河,道路的作用更加突出。从秦代驰道,到汉唐驿道,直至明清官道,连通了华夏版图里的中华文明。

在江苏连云港海州区朐阳街道孔望山村西侧,有一座海拔120余米的小山,山间有条距今830余年的石阶道路,依山而筑,历史久远。

23a4671a315b47409aa3e70022b7358c

金明昌二年(1191年),海州为金国所辖,也是金与南宋对峙的边塞之地,时任海州地方官调动军民夫役,以州城东石棚山原有的山间小径为基础,修筑“新设山路”,并勒石为记。

山路连着州城,通往海边,南至板浦,南下可达淮安、扬州、建康(今南京),成为南北商家、百姓出行的必经之路。两侧山势险要,易守难攻,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清乾隆年间,海州知州任兆炯在道旁山巅之上建文峰塔。来往路人远远便能望见石塔,便将石塔所在小山称作“塔山”,山间道路称为“塔山古道”。

清代板浦作为淮盐产销基地,两淮盐运使司海州分司署及板浦场盐课司大使署设在板浦。塔山古道作为来往于州城板浦之间的交通要冲,见证了“康乾盛世”海州的繁华景象。

34eefba2d31d49089384aef5c9f3cfab

20世纪80年代初,登山游客偶然发现道旁刻碑,经考古工作者现场勘查,碑石宽150厘米,高80厘米,历经数百年风吹日晒,大部模糊难辨,经拓片分析等方法,隐约可辨“不平”“难行”“明昌二年春三月”等字样。

综合志书、史料的记载,确认该石刻为金代《新设山路记》碑,历代地方志书也有多处涉及塔山古道特征和士子跋涉赶考的记述:

“石上有车辙,峭壁峮嶙。”——《淮安府志》

“先是,州属生童皆附淮郡应考,督学自淮郡岁试,即按徐郡岁、科连考,仍回淮郡科试,相距不及三月。士子苦于奔波,远者将五百里,近者亦二百里,中隔大河、长淮之险,并海,又有潮汐泥淖,跋涉维艰。”——《嘉庆海州直隶州志》

“以书院为试院,请学使亲临岁科并试,以省寒畯跋涉之劳。”——《海州文献录》

06f328193ed34719bc5e967faf547fbd

“旸谷朝霞金罩柳”就在塔山古道附近,意指孔望山谷口旭日东升,霞光满天,仰望山峦,阳光挥洒,柳林金光闪闪,恍若人间仙境的壮美景象。

历经830余年岁月沧桑,塔山古道现存留其中一段,西北至东南走向,长约450米,宽约2.6米,穿行其间,古道清幽,两侧山峦上植被茂密。

辙印深深,似凿铁石之上,石阶布满深绿色厚厚苔藓,历史的沧桑与厚重之感油然而生。

作为江苏省首次发现的唯一有确切纪年的古道,塔山古道对研究古代海州的交通、经济、文化有较高的科学和史料价值:1982年,确定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确定为江苏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入选连云港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时光变幻,日月穿梭,让我们从历史的记忆中折返;今天的人们出行再也不必攀爬行走于山间小道。

68c5aa7e733c41cfb5bc77101c1d196d

塔山古道也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畅游怀古的好去处。

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末,连云港市公路总里程1.2万余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总里程355公里;境内国铁干线运营里程330公里,其中高快速铁路240公里;全年航班运输起降1.42万架次;内河航道总里程1100余公里。以港口、公路、铁路、航空、内河为依托,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日趋完备,连云港已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

新时代的连云港,高水平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道路密如织网、四通八达,日行千里、飞越重洋,不再是梦想,已然成为现实,走入港城百姓生活的日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