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贝雕“守艺人”:47年执着“一刀一贝” 匠心传承非遗技艺

【连网】(记者 张灿 通讯员 苗运杰)贝壳是大自然妙笔生花的艺术品,贝雕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贝壳在贝雕艺人的手中焕发新的生命。

在江苏连云港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连云港贝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年轻时接触贝雕技艺,他便深深地被贝雕作品珠光闪烁、立体灵动的特质吸引,并将全部精力倾注于此,他叫张西月。设计样式、开发新技术、钻研机械化量产,张西月将大众化、生活化作为改进方向,努力将贝雕这项技艺传承并发扬下去,续写着他与大海的浪漫传说。

d8f7b1eb125c4b0aab007a03fd6c2083

让贝雕走进校园

在赣榆高级中学贝雕传承基地的展馆内,人们可以看到贝雕画、首饰盒等众多贝雕艺术品,它们都是张西月的作品。那些在光泽、色彩上均有所不同的贝壳,经过张西月的设计和加工,被拼贴成西游记人物、山水花鸟、自然风景等不同主题的图案。

在展馆的角落里,摆放着一幅“人间胜景花果山”半立体贝雕画。它的山体、树木、建筑均由贝壳拼贴而成,只见层层叠叠的山体中白色的祥云缠绕其间,海清寺塔巍然矗立于湖边,左上角的悟空则手拿金箍棒踩着筋斗云,惟妙惟肖。谁能想到原本坚硬的贝壳经过加工竟然能做出如同水墨画一般的效果。

采访中,为了更好地演示贝雕画的制作流程,张西月启动砂轮雕刻机,当场制作贝雕作品。只见他先将绘制好的图样粘贴在选好的贝壳表面,然后用高速运转的砂轮打磨贝壳,小小的贝壳在张西月耐心细致的动作下渐渐变得有棱有角,显出雏形。之后,经过精雕细琢的贝壳小部件被他小心地用镊子夹起,并用胶水黏合,层层叠叠的贝壳被拼贴成为雍容的牡丹、灵动的小鸟或是优雅的舞女,原先精细的画稿经过多个步骤后成为美观精致的工艺品,贝雕画的模样真正展现出来。

“用贝壳镶嵌出的画面,色彩的选用搭配很关键,珍珠贝的颜色偏白、鲍鱼贝的颜色偏黑且光泽独特,驴耳贝则属于蓝灰色。我经常使用这三种不同颜色光泽的贝壳,通过素描的原理,表现出明暗关系,刻画出人物、山水。”张西月说。

展馆中不仅有张西月本人的作品,操作台上还放着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留下的半成品。张西月时常组织社团活动,让喜欢贝雕的学生动手制作贝雕。“2015年,我接受赣榆高级中学校长的邀请,把工作室搬进校园,在校园里传播贝雕文化。对我来说,将贝雕技艺传承并发扬下去,也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张西月说。

49aee9e11fd045c4a344faaac957a1f9

不断创新贝雕技艺

展馆内种类如此丰富、数量如此众多的作品都是张西月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这位68岁的非遗传承人,学习钻研贝雕技艺已经有47个年头。1978年,满怀抱负的他来到赣榆工艺美术厂,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贝雕技艺,立即被贝雕作品夺目的珠光色和形象逼真的造型深深吸引。在经过近半年的贝雕技艺学习后,他进入设计岗位,运用自己的美术功底进行图稿设计。

一直以来,张西月始终将“创新求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1980年,张西月担任赣榆县工艺美术公司副经理,负责贝雕和柳编制品的设计开发工作,在工作中他自然而然地想到将柳编与贝雕两种技艺相结合。1990年,张西月的作品《贝雕柳编》荣获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银奖。“外框用柳编做,当中的画又是由贝雕制成,柳编的外框显得古色古香,贝雕画则是借鉴油画的技法表现,并选择插花这一主题,整体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张西月回想起三十多年前制作这件作品时的思路。

在多年的工作中,他深知不断创新才能不被时代淘汰。过去的半立体贝雕画需要经过设计、拆图、切割、粗雕等十余道程序,极其耗费时间,因此价格比较昂贵。而张西月始终坚信贝雕技艺应该走进千家万户,融入人们的生活,于是他将视线转移到了螺钿镶嵌技艺上。这种古老的工艺曾被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屏风、盒匣等工艺品上,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2010年,在螺钿镶嵌的基础上,张西月又首创螺钿丝嵌这一工艺。“怎样能使螺钿镶嵌更好看一点,我想到了景泰蓝工艺。用金银线镶嵌在贝壳边缘,既有螺钿的味道,又有景泰蓝的效果。”张西月说。果然,由他制作的螺钿丝嵌作品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并被市非遗保护中心选中放于博物馆展览。

掌握了螺钿镶嵌的工艺,他又开始考虑如何降低成本和销售价格,2015年,已经成立贝雕传承基地的张西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采用机械化手段实现螺钿镶嵌作品的量产。当年,他便重新进入校园成为一名“学生”,专门学习PS软件和激光雕刻控制系统的使用,这对于已经58岁的张西月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PS软件的功能太多了,往往前一天学会,后一天就忘了。所以我会把白天学到的技术用本子记下来,夜晚在家不断练习,这样终于算是掌握了这项技术。在之后的工作中,我发现它真的能够让设计变得更加方便。”张西月分享起学习中的点点滴滴。

在他的工作室内,一台巨大的激光雕刻机占据了很大的空间。每天他都会使用电脑绘出贝壳部件的纹样,之后将薄薄的贝壳材料放置在机器内雕刻出来,拼贴在看瓶上,如此操作大大节省了制作时间。目前,他已经开始制作新一批螺钿镶嵌看瓶,并准备在网络上销售成品。

0e3a2a1f91cb42aaa1a2a963565c5d2d

用贝雕讲好港城故事

去年的3月6日,游戏《恋与深空》在网络媒体同步发布祁煜生日特别企划宣传视频。视频中张西月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游戏用户介绍了连云港的贝雕技艺,并展示了贝雕制作的部分流程。视频一经发布便获得海量关注,仅微博平台播放量就接近100万次,网友们也留下评论:想要买一幅贝雕画收藏。

为了庆祝游戏角色祁煜的生日,张西月与上海叠纸互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设计了一幅贝雕画作品,小小的贝雕画中,一条体形修长的美人鱼抱起“公主”向水面游去,身后跟随着可爱的小鱼,浪漫又唯美。“在作品设计之初,我们通过线上开会交流,他们把需求讲述给我,我则把我对于作品的想法表达出来。整幅作品我想要体现出一种朦胧之美,所以我选择用两种不同的贝壳,勾勒出两个角色的背影。公司非常认同我的想法,我很快便完成了创作。”张西月说。

这次合作给张西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当时我完全没想到一款游戏居然会找我合作,宣传视频发出后,许多朋友也了解到这件事情,甚至有本地的游戏玩家找到我,我才意识到原来游戏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张西月回想起那时的合作感慨道。

除了线上宣传,张西月还经常参加线下的交流展览活动,这让许多人得以现场看到贝雕的制作过程。张西月曾应邀到新加坡参加“春城洋溢华夏情暨欢乐春节”文化、艺术、旅游展,在哈萨克斯坦参加“感知江苏”文化周活动,在这些地方宣传连云港的海洋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张西月远赴新疆,参加“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览现场,人们都沉醉于贝雕作品的精美,他准备的众多贝雕产品也被争相抢购,甚至还有人邀请张西月在新疆开设课程教授当地人贝雕技艺。在这场展览中,各地非遗传承人展示作品,互相学习交流,海洋文化和草原文化在这里充分碰撞与融合。

在张西月手中,小小贝壳幻化出世间万物,凝聚成山海神韵,他始终用创新和执着续写“老人与海”的浪漫传说。“我要一直坚持下去,用贝雕讲好连云港的故事。”张西月说。

相关新闻